南宋《蚕织图》中织云锦提花机操作场景与云锦织品图
(图源网络)
花机之巧:谁人织出云中锦
——“衣食住行古今谈”之九:古代织机
中国是桑蚕丝绸的发源地,在种桑、养蚕、制丝、织绸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桑蚕丝绸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农耕智慧。作为丝绸大国,中国同样为织机的发明和改良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绘制了得到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的《耕织图》。《蚕织图》为彩色摹本,据考证是南宋宫廷画家依据楼璹的《耕织图》之蚕桑部分临摹而来的。其中有一幅描绘了云锦提花机操作的场景(见题图)。
只见两名织工在共同操作,一人提拽纹样花本,一人盘梭妆彩织造。要织出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须用提花机,它除了用脚踏蹑(踩踏)控制的地经外,还有许多花经也需要根据织物图案的要求控制其运动。但这么多经线如果都用蹑来管理升降是无法操作的,于是就另设一名提花工坐在花楼上,用手操纵提花综束来控制。这样上拉一束,下投一梭,“一往一来,匪劳匪疲”。两人要依一定的口诀唱歌,互相依此节拍进行协调操作,拉牵、踏综、投梭、打纬,边唱边织,“梭过之后,居然花现”。
图中这台提花机设双经轴和十片综,提花工坐在花楼上提花,综束历历在目,下面连着衢脚(旧式提花织机上使经线回复原位的部件,今称纹针)。在地上还挖了一个小坑,以便衢脚升降。织工坐在机台板上,左手打筘,右手拿着梭子,准备投梭引纬。提花机的形制,在元·薛景石《梓人遗制》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中都有图画记录。
至于织机为何叫做云锦提花机,亦大有讲究。织机日夜运作,但日仅产出五厘米之锦。此锦宛如天上云霞,故而得“云锦”之名。云锦之“锦”,为“金”与“帛”两字之组合。《释名》说:“锦,金也。作之用工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服之。”锦乃华贵之丝帛,在古代为贵人之物。
云锦提花机又称花楼,由
1924个机件组成,其中之“挑花结本”,相当于今天计算机之设计软件。它用古老的结绳记事方法,将花纹图案色彩转变成程序语言,之后再上机织造。提花机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之代表。这种远古工艺至今无法用任何机器代替,西方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被高级人群完善保守的隐秘。”
据文献记载,清代南京曾有三万多台云锦织机。元、明、清三朝,云锦为皇家御用贡品,包括皇帝的龙袍和皇后的凤衣。如今,“得见花机之巧者,能有几人哉?”有诗云:“谁人织出云中锦,薄如蝉翼贵如金!”如今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左图】脚踏三锭纺车(南宋·新编古列女传)【上中图】元代《农书》中的轧棉车
【上右图】汉代单综织机复原图(仿夏鼎,加注部件名称)
【下图】东汉画像石上所见织机,江苏泗洪出土
中国的织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中国古代纺纱经历了徒手纺纱、纺专纺纱、纺车纺纱(手摇纺车纺纱、脚踏纺车纺纱)、大纺车(水转大纺车)纺纱的发展过程,每一步都是当时纺纱技术的伟大成就。我国古代织机和织造技术的演变,成为纺织物品种花样不断丰富、产业壮大发展的基础。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人赋予织造工具一个极佳的名称:机。从此,机成了机智、巧妙、机动敏捷的同义词。”
原产美洲的棉花,要到19世纪末才进人我国。其中的陆地棉于1892年引人湖北武昌一带,于1896年引人江苏南通一带。海岛棉于1919年引入云南开远一带。而现代我国各产棉区所种植的,则多为纤维品质更优的海陆杂交棉了。
不论何种纤维,在纺成线以后,最终都要织成布、帛等各类纺织品。远古时代,起初是用“手经指挂”,像结网那种方式来编结织物的。之后发明了踞织机,用踞织机织布的情形,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汉代铜贮贝器上的踞织人像中可以看到。织作者皆席地而坐,有的用双足蹬住卷经轴,以腰、腿的力量控制经线张力,使经线平齐。有的用分经棍挑开梭口,并投纬引线。这种织机虽然简单,但已具备上下开口、左右引纬、前后打紧等基本功能。
经过先民多方改进,我国创制出脚踏提综的斜织机。发明的时间或早于汉代,它有平置的机台和斜置的机架。这样,织者可以坐着,又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开口后经面的张力是否均匀,经线有无断头。提综的动作最初是用手提,后来发明了脚踏装置,即用脚踏蹑(踏板)以杠杆原理带动马头上下俯仰而提综。这样,可以腾出一只手来打筘,或两手轮流投梭,从而使工作的速度大为提高。踏蹑提综是织机发展史上一个突破性的创造。欧洲要到6世纪才出现这种装置,到13世纪才广泛应用。
在纺棉技术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的一位劳动妇女黄道婆。她于元贞年间(1295~1297)自海南岛将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带回家乡。经她推广的轧棉车,改变了过去“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的状况。18世纪后期,盛产棉花的美国南部还是由奴隶用手摘除棉籽。一个黑人紧张地劳动一整天,未必能清拣出1磅棉花。而黄道婆使用的这类轧棉车,在旋转方向相反的两轴之间喂入棉花,使之互相挤轧。二人摇轴,一人喂棉,则“籽落于内,棉出于外”,效率大为提高。以后再经过改进,明代出现了“太仓式搅车”,使用它一人一日可出花三十多斤。松江地区遂发展成全国棉织业的中心,以致形成了如“吾松以棉布衣被天下”的盛况。
【上图】提花机(南宋《蚕织图》【下图】提花机(明《天工开物》插图)
在中国古代织造技术中,最为复杂的就是提花技术。为了使织机能反复有规律地织造复杂花纹,人们先后发明了以综片和花本作为提花装置来贮存纹样信息,形成了多综式提花机和各类花本式提花机。提花技术是纺织史上的里程碑,提花机的基本概念是将提花规律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利用提花规律的贮存来控制提花程序,使得这种记忆信息得到循环使用。用今天的眼光看,古人发明的提花技术就是一种图形信息存储技术,如同计算机的程序,编好程序之后,所有的运作都可以重复进行,不必每次重新开始。
这种束综提花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织机。大约在东汉时期,人们在原有织机的基础上发明了束综提花机。束综提花织机分为小花楼织机和大花楼织机,视纹样的幅度和经线的密度而定。小花楼织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汉代的四川蜀锦织机和宋代的苏州宋锦织机。大花楼织机约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明清时期得到较快发展,是束综提花机发展的顶峰。其织出的纹样色彩灿烂如天上云霞,被誉为“锦上添花”,制织工艺极为高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为此这样感叹:“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天孙机杼,人巧备矣。”说结花本是件需要精密思考的工作,实在可以和天上织女的织作技巧相比。
束综提花机以织物组织适应性广、花幅大小随机可变等优越性能,编织出一批批优秀的丝织品,而丝织品种的不断更新,也促进了提花机的完善。1801年,法国人贾卡在中国束综提花机的基础上发明了新一代提花机,用穿孔纹版代替花版,从而使丝织提花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也为以后电动提花机取代手工提花机创造了条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