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至今犹说露香园

(2024-08-30 07:00:14)
标签:

文化

历史

上海史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至今犹说露香园
古上海土特产选图:露香园水蜜桃和顾绣、嘉定竹刻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至今犹说露香园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四十二:上海土特产 


       今天,你站在上海老城厢的露香园路,怎么也想象不到这里曾是古上海著名的桃园,产出了享誉海内外的露香园水蜜桃!
       如今的露香园路仅长五百多米,在上海是一条少为人知的小马路。然而,早在明嘉靖时露香园却是占地近40亩的中大型园林,与日涉园、豫园合称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明代嘉靖中叶,自湖南做官卸任归来的顾名儒和官至尚宝司丞的其弟顾名世,在城北相继兴建私家园林,取名为露香园。清乾嘉时,从上海城西南隅黄泥墙(故址在今蓬莱路菜场)以及吾园(故址今龙门村)一带所种的大露香园桃亦负盛名。清代上海人张春华在他的《沪城岁事衢歌》中有一首竹枝词唱道: 

       客来错认小桃源,纠缦熏晴布隰原。
       花色占春三百载,至今犹说露香园。 

       据史料,上海水蜜桃,最先由明徐光启之子徐龙兴从我国北方引种,在上海县北门外、吴淞江一带试种。上海顾氏露香园水蜜桃,大者如小瓜,皮薄、色红艳而味廿,入口而化,有小红圈者为上品,每斤不过二三只。有史料说,当时每逢桃实将熟,恒以官票封园,不准任意采摘。而一般奸胥猾吏,又多借此以高抬价格,出售渔利。所以在露香园桃树最盛的时代,一桃的代价,也非百钱不办,平常的老百姓业然是享受不到的。
       清道咸以后,上海水蜜桃又转至小木桥、龙华一带,称龙华水蜜桃。江、浙等地在上海引种,形成江南水蜜桃品系。上海水蜜桃以龙华、漕行一带由露香园种遗传品种最为著名。此种花色较淡,皮薄浆甘,入口即化,无酸味。据说于成熟时,一阵雷雨,皮色呈红晕,名“雷震红”。在晚清,露香园水蜜桃已传到海外,美国、日本等地不少桃子品种都是它的后代。如今,露香园水蜜桃在有“新桃花源”之誉的浦东南汇航头“复活”,是上海乡土桃种和从外地引进的几十个品种选育而成。
       朋友,你可知道露香园曾经有三大名产,水蜜桃、糟蔬而外,还有名闻遐迩的顾绣吗?清光绪年间的上海著名士绅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里有一首竹枝词,赞颂了露香园顾绣: 

       露香园阙顾姬名,长日停铖图绣成。
       总让缪娘工绣佛,传宜才女补前明。 

       竹枝词的注释还对露香园顾绣做了一番考证:“上海顾绣始于缪氏。是姬确有姓,非无可考”。顾氏是上海的大族,顾家妇女都善于刺绣,尤以一位姓缪的妾为优。缪氏刺绣的人物“气运生动,字亦有法”,其所绣翎毛、花卉,巧若生成,而山水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得其手制,无不珍藏之,在市场上能卖极高的价钱。顾绣作为上海刺绣业的精品,名声逐渐播扬开去,今上海博物馆尚存有许多顾绣珍品及画册。解放后,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在上海松江县和上海南市区已发掘有顾绣技艺继承者,松江工艺品厂设有生产车间,且已出现了有名的顾绣艺人。

 
竹枝词说:至今犹说露香园
(左上图)浦东南汇航头种植露香园水蜜桃的果园(右上图)清《顾绣兰亭修禊图》
(下图)顾绣:现代《春山渔艇图》、清代《顾绣三星图》  、现代《蝶戏图》

       
       白鹤江村吠乳厖,白鹤江水射船窗。
       罢师举网日薄暮,定有四腮鲈一双。 

       这是清乾嘉年间著名学者钱大昕《练川竹枝词》里的一首诗,吟唱的是享誉江南的松江鲈鱼。诗中所说的“四腮鲈”,指的就是松江鲈鱼。史料记载:“天下之鲈皆二腮,唯松江鲈四腮”,故松江鲈,谓作四腮鲈。松江鲈鱼,巨口细鳞,白身黑点,至秋尤肥,大者可盈尺,肉坚细。其中有头扁身圆,无鳞,背黑,重腮而红者,这就是著名的松江四腮鲈。四腮鲈肉嫩而肥,鲜而无腥,“乡俗以鲈鱼为盛馔,每遇上客集,必设此。钉盘裁红缕白,极其精巧”。松江鲈鱼与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舶鱼誉为我国四大名鱼。
       四腮鲈传名已久,《后汉书·左慈传》中已有记载。明人小说《三国演义》中,左慈当曹操之面,在许昌魏宫立刻取到松江鲈鱼谓:“脍必松江鲈鱼者美。”《南郡记》记载:“松江脍鲈献于隋炀帝。帝曰:’金齑玉鲿,东南佳味’。”松江鲈,实因晋人张翰而名益著,他有《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翰遂由齐命驾东归,这就是所谓“莼鲈之思”。
    
       移栽盆树倚窗前,截得筠个手自镌。
       花鸟齐舒山马远,尽人知是小松传。 

       这是清乾嘉年间著名学者钱大昕《练川竹枝词》里的一首诗,吟唱的是闻名海内外的嘉定竹刻。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像顾绣、嘉定竹刻等能工巧匠的精美杰作,都是属罕见的艺术珍品。
       我国竹刻,流行于唐宋时,到明代更有发展。明代竹刻流派有二,一为金陵派,刀法简洁;一为嘉定派,益臻神妙。 工匠们把竹刻当成一门艺术,使之独具风骨,所作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无不因势象形,士人视之为稀见的艺术珍品。
      到了清康熙年间,嘉定封氏三兄弟又把竹刻艺术推向了新高峰。据说,康熙皇帝还召他们入京,在宫廷献艺。作为一种特色商品,嘉定竹刻在明清大都会苏州十分畅销,“为文房雅玩,多以铁笔雕刻书画”。嘉定竹刻,代有传人,名家辈出,所作珍品在北京、南京、上海博物馆均有收藏。现嘉定县城乡镇,已有专门工场,提倡、恢复嘉定竹刻艺术,生产的作品得到国内外鉴赏家好评。

 
竹枝词说:至今犹说露香园
(左上图)清·竹根雕八仙乘槎摆件(左下图)明·三松款竹雕松下高士听泉图笔筒
(右上图)清·竹雕秋声赋读书图笔筒(右下图)清·竹根雕钟馗出游摆件 


       历史上,上海地区的物产,除了稻谷、豆麦、棉花,还有其他许多土产。在笔者有限的阅读中,沪上竹枝词就有不少作品涉及并赞颂了其中一些土特产。如西瓜,有竹枝词:“觅凉静掩碧橱纱,高卧羲皇昼不哗。剖玉最宜周浦绿,遗烦无计此浮瓜。”(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上海南汇周浦等地俱盛产西瓜,被誉为暑中佳品。再如甜瓜,有竹枝词:“甜瓜解暑品纷纷,总是脆绵当两分。绿肉海东形似竹,金黄棱纵十条纹。”(佚名《竹枝词》)上海所产甜瓜,品名极多,都是有悠久历史的优良瓜种。
       还如枫泾丁蹄,有竹枝词:“丁蹄产自镇枫泾,料好煮堪文火生。运去欧亚多获奖,百余年来业兴旺。”(佚名《竹枝词》)枫泾丁蹄,产于金山县枫泾镇,已历一百多年历史。枫泾丁蹄选料讲究,用文火烧煮,色泽红亮,肉嫩质细。热吃酥而不烂,冷却后喷香可口,汤汁浓而不腻。丁蹄远销南洋,曾在二十多个国家获奖。1945 年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再如高桥松饼,有竹枝词:“千层玉雪压团沙,一捏酥棱纤指夸。浴罢海滨归去早,土宜佳品带些些。”(沈桢《高桥竹枝词》)高桥松饼,也名千层饼,以松酥闻名。高桥松饼选料制作考究,其味甜美,行销国内外。
       勤劳聪明的上海人借天时地利人和,充分利用本地的物产原料加工制作,从而使上海的物品更加丰富多样,至今传为珍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