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明“二周”如何勤访民情

(2024-05-10 07:38:54)
标签:

历史

文化

明史

随笔

分类: 窥史议政
大明“二周”如何勤访民情
江西吉州周忱故居陈设的江南巡抚周忱访察民情塑像  (图源网络) 


大明“二周”如何勤访民情 


       在杭州市吴山城隍阁的正厅中间,竖立着一个古代清官塑像。他是明代永乐年间浙江按察使周新。周新在浙江任上,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执法如山,刚正不阿,深得浙江人民的称颂。《明史》称“周廉使名闻天下”。周新,广东南海人,明成祖朱棣时,周新任监察御史,以“善决狱”而名播京师。周新办案不畏权势,敢说敢当,在京城里,皇亲国戚、显官权威也怕他几分,所以人们称他为“冷面寒铁”。
       永乐三年(1405),周新调到浙江任按察使。消息传到浙江,那些狱中的冤民高兴地说:“我得生矣”。果然,周新一到,先理冤狱,经实地调查审理,将那些受冤屈的人统统平反昭雪。有一次,他听说某县官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就亲自去民间微服私访,竟被这位县官逮捕下狱。他就在狱中和囚犯交谈,调查县官的种种不法行为。第二天,县官听说周按察使到本县来了,就率领大小官员去城门迎接,可是一直没有等到。这时,周新对狱吏说:“我就是周新。”县官知道后大吃一惊,赶快将他释放。周新回署后,立即将这个县官削职问罪,民心大快。

       无独有偶,明永乐、宣德年间还有一位姓周的官员,不带随从深入民间,问疾苦、察民情,享有美誉。他是江南巡抚周忱,长期在江南行省(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于今上海市和江苏、安徽二省及江西婺源县)任巡抚,一任就是二十一年之久,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江南巡抚。
       他向来和霭可亲,平易近人,与下属官吏和民间百姓关系融洽,相处得就好像是家人父子一样。他每当巡行到村庄时,总是让随从人员走开,自己一个人与农夫村妇谈话聊天,从从容容地询问他们的疾苦困难,与他们商量处理困难的办法。他管理下属,不问官职。一视同仁,虽然对方地位低微,或属闲散小官,他都诚心诚意访问并采纳他们有益的意见。遇到地位较高而且有才能的官吏,则与他们推心置腹,咨议指画,务必要使他们的才能、长处都发挥出来。因此,凡是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他常到松江府视察水利,看见嘉定、上海之间,沿江一带茂草丛生,而淤塞之处很多,于是便动工疏浚上游,使昆山、顾浦等处江水迅速冲流而下,淤泥由此尽被冲去,河道为之畅通。忙完政事有空闲时,他则一人骑着马在江边往来遛跶,看见的人并不知道他是巡抚这样的大官。周忱离职后,当地老百姓对他十分想念,到处建立生祠来纪念这位为国为民的好官。甚至在周忱去世后的五十年里,江南百姓仍对他思念不已。以至于在弘治元年,兵部郎中陆容上奏时说道:“自尚书周忱而后不乏多臣,然江南之民至今思慕不忘者,惟知一周忱而已”。由此可见,周忱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 


大明“二周”如何勤访民情
江西吉州周忱故居陈设的周忱察民情塑像
 

       在中国历史上,举凡建立过不巧功业的帝王和被称为“循吏”的才德兼备的官吏,在访察民间疾苦,倾听百姓意见方面身体力行,都有出色的表现。明朝“二周”就是杰出代表。
       勤访民情,就是为政者经常地走出官署衙门,深入下层和民间去发现和考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去访求和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与意见,从而为施政、决策提供切合实际的材料。史实证明,访求民情并不仅仅是走出去就行的问题,光是走出衙门并不一定能得悉民问的真实情况,这里,首先有一个态度问题。
       这个态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走马观花,蜻蜒点水般地转一转,而应真正深入到乡村井邑、人民群众之中;不能只看表面的现象,只听赞扬的话,而应真正听取群众中的真实之言,即听取老百姓细弱的声音,了解老百姓真实的情况,尤应明了百姓的心情、疾苦并“不尽见之于声色,而有隐而难知者在也”,只有访察入微才能明真情知民隐。
       二是不能先入为主,不能带着高高在上、俯视民生的“先知者”、“救世主”心态去接触百姓,而是要以至亲至诚之心去体察民心民意,与人民推心置腹,体验人民真实的情感。文章举例的周忱身为封疆大吏,地位显赫,但他却十分的平易近人,与下属和老百姓关系融洽,相处得就像是“家人父子”一样,因此,他能够与“农夫饷妇”从容交谈,尽知民意民隐,以至施政办事,“事无不举”。这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君主、官吏们走下去体察民情的两种基本形式,无非是公开巡行与微服察访。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晏婴说过,天子、诸侯的巡狩和朝晋,要结合着体察民情进行,而且要形成一定的制度,春天视察耕种,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及时为那些农具、种子、劳力和口粮不足的农民提供帮助。显然,公开巡行体察民情,是古代政治生活中一开始就有的内容,而后经过不断的完善和经验积累,进一步成为政治运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规制、一个环节。


大明“二周”如何勤访民情
(左图)杭州吴山城隍庙周新阁(中、右图)电视剧《大明按察使》中周新剧照 


       比较而言,最能得到真实情况也是对察访者来说很艰苦的办法,是微服访察。可贵的是,上至国君,下至县官,穿便装轻车简从深入民间的,历史上并不鲜见。齐桓公微服巡访农民家庭,及时发现了农民贫苦和无钱娶妻的情况,他因而着力解决民问的婚嫁问题,乃至让宫中的大量女子外嫁民间。本文所举例的浙江按察使周新,为了确知民间实情,更有惊人之举——居然微服触怒县官,而竟被关入狱中;他在狱中与被囚者详细交谈,“遂知一县疾苦”,此法一出,全省各地官吏“闻风股栗,莫不勤职”。
       诸如此类,既说明他们为政作风的踏实深入,也反映出他们对官僚衙门习气、时情、民心有很深刻的了解,深知获得实情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位高权大的官员尤其如此。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人民群众较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以至于在几百年中为人们所称颂,无疑与他们的接近和关心民众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当然,这样的微服巡行要有相当的效用而具有实际意义,就不能只重形式。
       天下之大,客观上使得在上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巡访去察情发隐,各级官吏的书陈奏报也是朝廷、当政者获悉民情的自下而上的基本渠道和方法。两者结合,互为补充,形成古代政权了解民意民情的常规手段。唐太宗说,他身处皇宫之中,“不能尽见天下事”,因此要求各级官吏尽职进言,做他了解时政得失、民间疾苦的耳目。康熙帝也要求各级文武官员切念民依,对一切有关人民生计政策的利弊得失以及应行应革事宜,各自向他尽抒己见,不得隐瞒。由皇帝亲自下令官吏察举反映民情,甚至对隐瞒地方民隐民艰的官吏重加治罪,体现了古代贤君对下情上达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政者在访民情、听民声、聚民意中惠民生,应该是中华民族一项优良的政治传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