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怎样过两个“新年”

(2024-01-03 07:43:53)
标签:

历史

文化

随笔

分类: 窥史议政
中国人怎样过两个“新年”
民国成都新年街头表演(工笔画长卷《老成都》局部)  (图源网络) 


中国人怎样过两个“新年” 

       
       在我国的七大法定假日中,元旦是个非常特殊的节日。从字义上讲,它是中国自己的节日,但从立法上讲,它又是个从西方引来的洋节。所以,民国的第一个元旦,老百姓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因而两个“新年”过得有点乱。
       公元1912年1月1日晚上,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通告采用公历纪元,规定公元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然而,我国采用公历却让社会各方很不适应。
       在京城,北京人根本没将官府定下的“新年”放在眼里。1913年是阴历癸丑年,原本该腊月二十三就封印的官府,却在“旧新年”里遵命如常办公。但是,“新新年”那一日却好好地热闹了一番:“北京自总统府国务院以下,外省自都督府民政府以下,相与悬旗结彩,脱帽鞠躬,欢呼民国万岁者,何等兴高采烈。”但普通人家的日子一如往常,民众对这个新年大多瞠目以对,“一若不知有新年也者,一若不知有元旦纪念也者”。
       在上海,新历搅乱商界习惯,麻烦事接踵而来。过去商户们的银钱货物往来,凭的是交情与信用,常常是见货不见银。等到阴历年关,再拿着账本一总结算。本来还有一个多月才到结账的日期,如今临时政府的改历令突如其来,商家们措手不及,放账的、欠钱的自然都急得如坐针毡。鉴于民间抱怨之声四起,新任上海都督陈其美不得不下令仍按旧历结账。有了地方长官的亲口许诺,商家自然不再将新历放在眼里。各个行业商会虽然遵令协调,但大多只是做些表面文章,老规矩仍然通行无碍。
       意识到旧俗难除,南京临时政府下令内务部编印民国元年历书时,规定了三条重要的宗旨:“一、新旧二历并存;二、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三、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便是默许了旧历的存在,也同时埋下了“新旧二历并存”的伏笔。

 
中国人怎样过两个“新年”
民国时期北京过年景象图片
 

       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所谓“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是个象形字,“日”在“一”上,意思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然而,“元旦”总是被改来改去,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起,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其后又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
       民国建立时颁行采用公历,确定公元纪年的元旦,是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所谓“公历”,是以公元纪年为标准的一种纪年法。它采用累计方法纪年,简便易记。当然,公元纪年也有缺陷,但它的优点恰恰是中历及其纪年体系所不具备的。公历的优点是规则、易记,相比中历需根据太阳、月亮的实际运行推算气朔简单、方便得多。公元是一个仅有唯一出发点的纪年体系,因而可以用于连续而不重复的纪年。正是公历、公元的上述优点,使得它们成为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历法和纪年体系,并成为用以记叙和量度中国历史年代的标准尺度。因此,孙中山顺应潮流,采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
       然而,公元纪年制度十余年间竟屡遭禁废。1915年底,袁世凯于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废止民国纪元,重新采用夏历(阴历),旋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废止洪宪年号,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1917年7月1日,辫帅张勋复辟,拥溥仪“重登大宝”,宣布废除公历,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同年7月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溥仪宣布退位,恢复民国纪元。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各把一方,令难行禁难止,阻碍了公历的推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东北易帜后,全国归于统一,重申以阳历为国家现行历法。至此,公历方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实际采用。


中国人怎样过两个“新年”
清末民初上海过年景象和一组过年景象漫画
 

       然而,尽管阴历新年和阳历新年来回折腾,老百姓固有的习惯却非旦夕可变。阴历之所以在中国通行千年,主要在于其上应天时,下洽人事,人们的秋收春种、日常起居、婚丧嫁姿,无不与节气历法紧密相关。民间之所以坚守旧历、冷对新历,无非是积年的习俗使然。
       有些地方官府为推行阳历,严令禁止民间过阴历新年。为此政府制定了新规,要求机关、学校、报社等机构,只在新历元旦放假,阴历新年期间必须照常办公。但是,原该令行禁止的政府部门,同样在私下里阳奉阴违,阴历年节虽未停止办公,但常常是屋在人空。就连参议院的会议也闹出了议员大量缺席的乌龙,“因人数不足,延期三钟之久,仍不能足法定人数”,只缘于当日是“阴历大除夕”。除夕合家团聚的习俗更是不易改变,即便是鼓吹阳历最热情的《申报》,在旧历新年到来时,依旧“承社会之习惯,即停刊一星期”,上海、北京的各大报刊也莫不如此。
       当然,由于民国政府极力提倡,曾经“于人民无与”的元旦,确实一年比一年热闹了起来。在北京,每到元旦日,总统府门前便会张灯结彩,前门东西车站缀满电灯,放假的男女老幼结伴出游,东安市场里人山人海。上海南京路的商铺在元旦也一律高悬国旗,停市休息。向来做为官府礼仪之用的贺年片,也慢慢地成为了上海民间互致问候的新年礼物。在普通百姓的心中,这仍然是“官家的新年”,凑的也只是官家的热闹。
       “你爱摩登,可遵新历;我是老朽,且从夏制”,民国元年的历法变革,最终呈现出这般妥协的姿态,却是这个新旧杂糅的时代最合适的选择。


中国人怎样过两个“新年”
(上图)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
(下图)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通告采用公历纪元 

 
       将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这还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立的。新中国建立之前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的决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也因为虑及国人生产生活上的习惯,在公历上注明相应的阴历日期,以及二十四节气、春节等民间节日。这种办法一直沿用至今。
       这几天,传来了一个令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消息。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第78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据了解,联合国总部和世界各地办事机构所庆祝的假日由联合国大会批准,每年一般为10天,包括东道国的法定假日和重要的宗教节日。此前,联合国秘书长每年也都会在春节时发表贺辞,向中国及所有庆祝春节的各国人民致以节日问候和祝福。
       春节是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都会庆祝的重要节日。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人民带去欢乐体验。联合国认为,将春节列入浮动假日清单,可以让代表和工作人员更好地享受节日,这也更能以实例彰显联合国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坚守。春节喜庆祥和,代表着春的祝福和温暖,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
       元旦和春节,这两个“新年”,体现了世界各国文化的宽容性和通融性,让我们同世界一起庆祝元旦和春节,希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交流互鉴,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同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