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景点图片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豫园玲珑风光好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三十:豫园
说到上海豫园,初来游览的人总是搞不清豫园、城隍庙和豫园商城三者之关系,其实这正是豫园地区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而豫园是这一区域的核心。从历史上讲,先有城隍庙,才有豫园及以后的豫园商城,而有了豫园才使得豫园区域名扬海内外。
清光绪年间的上海著名士绅秦荣光有一首竹枝词,言简意赅地讲述了豫园的历史。
引年归里老尚书,方伯娱亲拓故居。
池石亭台今改变,豫园一记半成虚。
竹枝词原注:“潘恩宅在安仁里。豫园在恩第西,潘允端构以娱亲。亭台池石,极壮丽,今为城隍庙西园。”这里说的潘恩,是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三十九年(1550)官至刑部尚书,四十一年(1562)致仕归,故竹枝词说“引年归里老尚书”。潘允端,潘恩次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四川右布政使等职。父亲潘恩年迈辞官告老还乡后,潘允端为让父亲安享晚年,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上海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故竹枝词有“方伯娱亲拓故居”句。
豫园,自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始建,万历五年(1577)落成,占地40余亩。有亭台楼阁等30余处。园为张南垣设计,张为堆垒假山高手。园中大假山,用武康黄石垒成,主峰高12米,为江南假山中的大手笔。清乾隆年间,潘氏衰微,园亦废圮。遂由邑人购旧城隍庙,辟为西园,重加修筑,历二十余年完成。咸丰三年(1853),小刀会在城内起义,园内的点春堂是小刀会起义领袖办公处。后清兵人城,豫园大部遭火劫。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入境,英法联军协助清兵进驻城内,豫园为屯兵处,再次受到破坏,面目全非,半数以上园林被夷为平地。
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九年(1865~1893),经历届知县及各会所等多次重修,豫园始焕然一新,但旧日园林大半已成集市,城庙大殿前后,荷花池旁列茶肆商铺百余家,山人墨客、江湖杂技亦托足其间,各会所见有利可图,多将园内隙地出租供人造屋设肆,以致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知县为此特出“永禁隙地造屋,致毁园境”的告示予以禁止。故秦荣光的竹枝词叹曰:“池石亭台今改变,豫园一记半成虚。”
清代画报刊登的豫园图画(上左图)邑庙内园(上右图)萃秀堂大假山(下图)豫园湖心亭
古上海各县的城隍庙庙园,往往为邑中绅商、百姓共同出钱购置修葺,其规模园景也往往为一邑园林之冠,故人们在烧香磕头之余,风和日丽之时往往结伴往游,使之成为邑中公共的游览胜地,豫园是最典型的例子。上海城隍庙边先辟有狭小的东园(后成为内园),后由绅商们出资购进潘氏豫园,加以维修拓建,改称西园。园中三穗堂为邑中议事公共场所,各业商人又在此设立公所会馆。嘉庆、道光时,西园由二十多个公所租用并管辖,各公所遂各筑高墙,自立门户,将园分割为许多小园林。小刀会战事之后,西园的一部分成为市集,市声嘈杂,
毫无园林之趣。
但是幸而保存下来的园林,如内园、点春堂、萃秀堂等处经过修缮,仍作为各业公所所在地,每逢朔望之日和年节,才对全县男女开放。春秋两季则设兰花会、菊花会等花展。兰花会展时,各人参赛之花罗列满堂,盆上各粘红签,书花主姓名,经品题后得居首座者,同人皆喷啧称为状元。在花展的三日中,邑中男女老少,甚至负贩肩挑的下层市民也都鳞集汇萃于一堂。参与娱乐层次之广,为他处所未有。
对当时豫园游览盛景,沪上竹枝词多有赞颂。乾隆时李行南有《申江竹枝词》云:
东园亭榭依英关,更辟西园碧水湾。
移石曹园重布置,邑人来此当游山。
所记为其最初始建时的情景。到清末有自称“颐安主人”的文人在《上海商业市景词》中有三首竹枝词记述:
豫园热闹在春秋,
士女纷纷结伴游。
随意品茶看戏法,湖亭行过又登楼。
假山矗立点
春园,每届花辰始起门。
裙屐翩翩来此地,登高风月细评论。
内园幽曲小房廊,借作钱庄会议场。
逢节凭人游览入,平时关锁草寻芳。
竹枝词描述了一直到清末邑庙园有条件地对公众开放的状况。清末时张春华的《沪城岁事街歌》还描述了豫园春月期间上演“年规戏”的热闹景象。
豫园晴午景轩眉,同上春台次第窥。
相约破工夫早到,庙楼日日有年规。
由此可见,明清直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豫园——城隍庙地段,整个地区可看作是由城隍庙庙宇空间,豫园(东、西园)的公共园林空间和周遭的住宅街道及穿插此间的商业店铺组成的一个城市综合体。城隍庙和园林中的一些较开敞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城市广场的角色。从内容上讲,豫园——城隍庙地段总体上呈现为一种集宗教祭祀、园林赏玩、商业购物娱乐三种活动于一身,庙、园、市三重空间整合叠加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这一空间,是老城厢民众共享的休闲娱乐集会空间,是不分等级、五方交处、多元混杂的城市文化熔炉,是吸引着华界邑人民俗文化生活的魅力磁场。它在当时的整个上海城市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其场所化的空间,便成为了上海的城市节场。
(上图)豫园大假山(中图)豫园穿云龙(下)豫园玉华堂
(上图)豫园点春堂(中图)豫园古戏台(下图)豫园卷雨楼
(上图)豫园鱼乐榭(中图)豫园玉玲珑(下图)豫园三穗堂
豫园是幸运的,果然“平安”、“安泰”。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保留豫园原有风格,大力进行修复,并将豫园与内园连接起来,至1961年竣工,同年10月对外开放。修复了原豫园的萃秀堂、万花楼、鱼乐榭、九狮轩、仰山堂、三穗堂、会景楼、得月楼、照熙堂、打唱台、快楼、点春堂、玉华堂、大假山、望江亭,原内园的静观、观涛楼、运云楼、延清楼、耸翠亭、可以观、船舫、凤凰亭以及园外的荷花池、九曲桥、湖心亭诸胜,现成为东南名园,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豫园有一名胜——玉玲珑石,宋宣和年物,左右辅以两石亦透漏,可谓玲珑剔透。清朝士绅秦荣光有竹枝词赞曰:“玉玲珑石最玲珑,品冠江南窍内通”,其实正是豫园之写照:豫园玲珑风光好,品冠江南天下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