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水底展览馆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富林春暖百花迟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十八:广富林
上海松江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今天已是上海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走进遗址,令人流连忘返的就是广富林文化展示馆。整个展览空间设置在水下,俨然是一个“水下博物馆”。一座座仿佛金字塔般的屋顶漂浮在富林湖中,与周围环境融合,勾勒出美丽的画卷。展厅运用现代视听技术,让游客将广富林的考古记忆、上海演变、先民活动、城邑形成等场景一览无余,让游客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历史。
其实,昔日的广富林原来就是上海著名的人文景点。有两首竹枝词为证:
富林春暖百花迟,晓起闻吟十景诗。
欲问东风寻瑞竹,焦园新长已多枝。(黄霆《松江竹枝词》)
皇甫林西水绕门,亭高百尺谢留恩。
凤凰天马排云出,两度飞腾迎玉尊。(陈金浩《松江衢歌》)
明朝中叶,广富林人陆润玉曾作《富林十景》组诗。在诗人的笔下,广富林风景幽美,远眺九峰环翠、横浦归帆,近观八曲潮生、三泖回澜。鸟语花香之中,有农夫渔者辛勤劳作的身影,有师生课读的琅琅书声,一派耕读之乐的祥和景象。这不仅是传统农村田园生活的描绘,还是客舟夜泊、谿桥晓市的明朝中后期松江经济繁荣诗史。
在松江地区的史志上,最早的一本《云间志》编成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没有提到广富林这个地名,只提到集贤乡。到了元代,史料上出现了广富林的名称,见于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杨维桢的《干山志》。明代正德年间顾清编的《松江府志》在《卷之九·乡保》记载,华亭县下辖的集贤乡管辖的三个保中有“广富林市”,说明正德时,广富林已是“市”。到了清代,广富林已成镇。嘉庆时《松江府志·镇市》记载“广富林,在三十八保,一名皇甫林”。进入民国,广富林属青浦县陈广辰区广富林镇。
据史载,清康熙于乙酉(1705)、丁亥(1707)两度路经广富林。康熙在位时6次南巡,其中两次临幸松江府。第一次驻跸五日,第二次驻跸六日,前后共计达十一日之久。康熙是从苏州登舟南行至松江府城,驻跸几日后又从松江幸浙江,继续南巡旅程。江南松江号为泽国,河网密布,其中沈泾塘是松江河运通达江浙的三条重要航道之一。康熙两次来松江,皆舟行沈泾塘而抵达府城。流经广富林的沈泾塘是松江连接苏州的主航道。康熙巡幸松江府,除关注治水外主要是巡阅军政并观摩军事演习;巡察民情,据实准奏便民事宜;召见地方官员,褒奖或训诫。康熙担心南巡路上万民夹岸迎接踩踏庄稼,关照江苏巡抚等出示晓谕:"万勿踏坏田禾,有负朕恤民之至意"。为此,当地曾建亭纪念,故清代陈金浩《松江衢歌》中留有“皇甫林西水绕门,亭高百尺谢留恩”的诗句。
当然,广富林引起今天关注的是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早在1958年,在沟通广富林河道时,曾出土大批古代遗物。1959年,上海市文管会考古工作者在广富林村发现较大一块区域是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便以当地村名命名为广富林遗址。此后,文物考古部门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随着广富林古遗址考古的逐步深入,远古时期大量鲜为人知的一幕幕历史图景展现于世人眼前。在上海地区的小镇中首次出土大批“中原文化”遗存;发现了上海地区首批外来移民;发现了上海早期城镇的遗迹;发现了干栏式和地面式两种类型的房址;发现了远古文化至周、汉、宋、元、明等历史文脉不断延续的重要考古案例。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发掘中发现,早在2700年前,繁荣城镇有可能已在广富林形成。考古工作者在广富林遗址发掘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周代文化遗存,包括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青铜礼器——春秋铜鼎口沿,此物件是当时贵族用具,可以佐证当年贵族确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其次,发现有十余片龟甲和仿青铜器形制的东周瓷器的灰坑,表明是当时村落中用来与神沟通、祭祀的地方,显示了广富林在东周时期已经形成了繁华城镇。另外,在广富林毗邻的凤凰山上曾出土一尊吴越风格的大型“青铜尊”,明显是当时上层社会用于大型活动的礼器。清陈金浩《松江衢歌》中歌咏的“凤凰天马排云出,两度飞腾迎玉尊”,正是当年盛事的故事。
同时,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颇令专家惊喜的还有许多汉瓦、子母砖等汉代建筑材料,以及一些筒瓦、板瓦及表情生动的人面纹瓦当。据此专家认为:遗址里竟然出土汉代用于宫廷建筑的材料,而且工艺水平高超,确实可以证明在汉代这里并不仅仅是一般的村落遗址,而应该是一座较大的集镇,在此集镇中还建有大型的宫殿式建筑或衙门建筑。
根据广富林东周成城的合理猜测,给予人们的重大启示就是有可能为华亭这一上海城市的历史源头找到更早的渊源。关于上海城市历史最早追溯到东汉末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吴王孙权封有功之臣陆逊为华亭侯,当时应是一个小镇。而上海溯源于治所则在当今松江区的华亭县,于唐代天宝十载(751)建县,距今约1300年。如果东周时期的广富林城镇是“华亭之根”的说法成立,那么,上海先民城镇聚落的历史有望前推800多年。
广富林遗址考古,在上海地区新发现了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的广富林文化,为环太湖地区远古文化谱系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据专家所言:广富林遗址15万平方米的农田下,其实隐藏着一部中国史前文明史。面对内涵丰富、规模宏大的广富林遗址,别具慧眼的当地政府抓住契机,及时请来市文博、规划、园林、旅游等高层专家学者共商广富林遗址的规划建设发展战略。将这个“城中村”建成了一个以“上海之根”为主题、以考古现场为焦点、以上海历史文脉为主线的国内外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景点。
《富林十景图》:《富林春晓》《村庄雨霁》《九峯环翠》《八曲潮生》《三泖回澜》
《富林十景图》:《绿沙农本》《松林龙蜕》《横浦归帆》《客舟夜泊》《谿桥晓市》
广富林遗址部分展品(左上图、左中图)良渚文化墓葬M332及随葬器物(左下图)
玉琮
(中上图)夹砂灰陶鬶(中下图) 周代青铜矛
(右上图)陶壶(右中图)陶鼎(右下图)红褐陶鬶
注: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