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泉山遗址景区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荒烟晓散骆驼墩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十七:福泉山
上海有座山,山高仅七米,然而却被誉为上海古文化遗址的“金字塔”!
此山名为福泉山,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西,属太湖地区典型土墩遗址。遗址内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陶、玉器中罕见的精品,发现保存良好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墓葬叠压关系,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据《上海掌故大辞典
》说,福泉山不是自然的山,而是人工堆起来的土墩,东西长约94米,南北宽约84米,高7.5米。旧传山有泉,味甘美,故称“福泉山”;又以其形状似倒覆的船,被叫作“覆船山”,后讹为“福泉山”。北山有骆驼墩,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的林妃葬此。福泉山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清乾隆年间的黄霆在《松江竹枝词》中写道:
荒烟晓散骆驼墩,岁岁空余碧草痕。
试听泉声鸣咽处,一抔黄土怨芳魂。
竹枝词发散的氛围委婉凄美,不知是否在悼念埋葬在福泉山骆驼墩的林妃呢,还是在悼念埋葬于此的难以计数的阴魄芳魂?
福泉山在三四千年以前,是一块墓葬区域。1982年,在福泉山发现良渚文化早期墓葬十座。自1983年冬至1984年春,又发现战国以至汉、唐、宋古墓76座。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地下的灰黑土层以下,是三层灰黄。黄褐土层下是黑褐土层,黑褐土层下又是灰黑土层。遗址属崧泽文化早期古人的居住地遗址,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上海先民的生活面貌。遗址一层层土色变化,反映了马家浜、崧泽、良诸文化早晚有序的文化层叠压关系,可看作是一份距今6000年至2000年的上海远古时代的历史年表。所以,该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上海的“金字塔”。
崧泽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以青浦崧泽命名。其遗址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在上海境内发现含有崧泽文化堆积的遗址有青浦崧泽、福泉山、寺前村等。崧泽文化的年代相当于北方大汶口文化的中早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和大河村类型的前期、邻近的杭州湾南岸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期文化。
在青浦福泉山遗址的崧泽文化地层中,发现有崧泽时期居住遗迹。它的住房呈长方形平地建筑,房柱底下使用方形垫板,以免下陷,灶坑开在室外,住房附近堆积大量食后丢弃的猪、鹿、獐、狗、鱼、龟、蛤等动物碎骨、碎壳及残破陶器。崧泽文化,是一种以农业和畜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原始文化。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在遗址中发现许多陶器羼和使用过的稻谷壳和稻草屑料,说明水稻种植在当时已很普遍。大量兽骨的出土,其中猪骨经鉴定为家猪,表明饲养业已经兴起。此外,还发现了许多陶网坠和骨镞,这主要是用于渔猎的。崧泽文化时期手工业技术反映在制作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等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上,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品种、形纹,都有了全面提高。
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200一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而得名。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为太湖流域,上海地区迄今为止已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十多处。主要分布在今上海市闵行区的马桥,金山区的亭林,青浦县的福泉山、寺前村、
果园村和金山坟,松江区的广富林等处。
在上海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多处墓地。福泉山遗址有一座人工堆筑的高台墓地,形状接近方形,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约7.5米。这在当时算是一个大工程了,若根据良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估计需要动用上万的人工才能筑成如此大的土台。福泉山遗址中的良渚墓葬多为大墓,墓内随葬着大量精美的玉、石、陶器及象牙器。玉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钺格外引人注目。良渚墓葬中出现琮、璧,很有可能是代表了墓主人生前的身份,或至少说明墓主生前拥有一定的权势。
在福泉山良渚高台墓地上还发现了当时进行的大规模祭祀的痕迹。该高台墓地中心部位,有一处大型燎祭祭坛,长约7.3米,宽
5.2米,呈阶梯状,其上置一夹砂红陶大口缸,整个祭坛均有火烧痕迹,每一层面有介壳屑,此为一处大型燎祭活动场所。这种仅见于高台大墓的祭祀礼仪,系良渚时期的显贵专有。
崧泽文化脱胎于马家浜文化,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与延续,它具有了新的特点,新的面貌,这是一支相当繁荣的新石器文化,而后出现的良渚文化,又是在崧泽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福泉山遗址内发现保存良好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墓葬叠压关系,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陶、玉器中罕见的精品,如人兽纹琮形镯、黑陶阔把壶、楼孔足鼎等,是探讨良渚文化社会性质,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问题的重要实物例证。
福泉山遗址文化层齐全,完整体现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对研究人类的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上海并非是历史遗迹丰富的区域,但福泉山遗址的发现,再一次表明上海历史文化的久远,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保护、利用好上海的文化遗址。
上海福泉山古文化遗址景区挖掘现场和部分遗址及遗物
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左图)神人兽面纹玉琮(右上图)神面纹玉琮(右下图)刻符玉璧
注: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