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全大局的民族忠义之魂

(2023-03-10 07:35:30)
标签:

历史

文化

治事

随笔

分类: 窥史议政
顾全大局的民族忠义之魂
管鲍之交图  (图源网络) 


顾全大局的民族忠义之魂


       古往今来,凡治理国事、政务者,务必懂得顾全大局。顾全大局,是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古代先贤顾全大局的举止和气度,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忠义之魂,凝聚了中华民族刚毅忠直的浩然正气。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公还政”和“管鲍之交”,就是其中的典范。
       周武王十一年(约前1027),周武王姬发在牧野大破商师,逼杀商纣王,在镐京(今陕西西安)正式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克商后,曾经和弟弟周公姬旦谋划发展周人王业的宏图,他还准备将来传位给周公。可惜武王这些宏大计划还未付诸施行,就溘然长逝了。
       武王逝世,对新生的周王朝是一个极大的震动。第一,“天下未集”,周人能否真正地代商而抚有天下,尚不可知;第二,当时武王的儿子姬诵(即后来的成王)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难以担当大任。为了稳定新建的政权,周公毅然“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担当起了经国大任。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周公受命称王”或“周公摄政”。
       但是,周公这种公而忘私的苦心却引起了同宗兄弟的怀疑和中伤。武王之弟、周公之兄管叔勾结蔡叔、霍叔等势力,妄图以武装叛乱夺取周的最高权力。管蔡武庚之乱,使新生的周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国家利益,周公“内弭艾兄,外抚诸使”,披心沥胆做好内部团结工作,反复说明“摄政”苦心,之后便在三年的东征中,诛灭武庚为首的贵族叛乱势力,杀管叔、流放蔡叔。接着挥兵东进,从而把周王朝的统治一直延展到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
       东征之后,周公遵照武王遗愿,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以镇抚东土。洛邑峻工后,周公感到武王嘱托给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即开始做还政成王的准备。周公在摄政七年的十二月(约前1018),召集臣工于新建的洛邑举行归政成王的典礼。周公在诰诫成王时,满怀感慨地对臣工们说:“孺子王矣!”表现出他对新王长成亲政的喜悦和关怀之情。成王即位后恳切挽留周公在洛邑继续帮他执政,周公答应了他的请求,为周王朝“制礼作乐”,釐定各种制度典章,并不断谆谆教导成王不要荒逸,勉励他励精图治,“明德慎罚”,使成王成为周代有名的贤王之一。 

       鲍叔牙,春秋齐国的贤大夫。他年轻时就和管仲交好,知道他很有政治才能。当时,管仲家里很穷,他们在一起做买卖时,管仲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后来,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做了公子纠的师傅。二人虽各事其主,但彼此交谊如初。
       鲁庄公八年(前686),齐国发生内乱,鲍叔牙保护着公子小白,管仲保护着公子纠,分别亡命到莒国和鲁国。不久,齐襄公被杀,两位公子为争立在回国途中发生冲突。鲁国为阻止小白回国,派管仲率兵拦截,管仲想射杀小白,结果射中了带钩。小白“佯死”先回到齐国,被立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马上发兵攻鲁,必欲杀公子纠和管仲而后快。鲁国不得已,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囚禁起来送回齐国受死。
       管仲送回齐国后,齐桓公要杀他。这时,鲍叔极谏说:“大王如果只是想治理好齐国,那只要有高傒和我就够了。而“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最后,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劝告,“除仇雠之心而委之以国政”,“厚礼以为大夫”。管仲相齐后,积极进行内政改革,使齐国很快地富强起来。管仲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列国争霸的第一位霸主。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仲对关怀和帮助自己多年的老友也深怀感激,他说:“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由此,“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管鲍之交”传为千古佳话。


顾全大局的民族忠义之魂
(上图)周公吐哺图(下图)周公辅政图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顾全大局观念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历史的进程,它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左传》讲:“临患不忘国”、《汉书》讲:“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都是一种起码的大局观。所谓大局观,也就是考量自己的作为是不是放在了国家的一盘棋中。翻检历史,古之名臣良吏,多数都具备大局观。“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更是从古到今官员德与能的主要评价标准。
       首先,顾全大局要出以公心。商朝名臣伊尹,跟随商汤讨伐夏桀,辅佐朝政。商汤驾崩后,太甲帝即位,但伊尹为了商汤社稷,将在位三年暴虐乱德、不循法度的太甲帝放逐到桐宫,自己摄行政当国。三年后,太甲“悔过自责”,修德返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出现了诸侯归、百姓宁的局面。伊尹写了《太甲训》,嘉勉太甲的政绩,自己退隐政坛。
       其次,顾全大局要忠直不阿。古代贤臣掌控一方政事,要顾全大局,还要排除强权干扰,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只要有利于国,就坚决地去执行其事。战国赵惠文王时,赵奢做赵国的田部吏,管收租税。因平原君家自恃权贵而不交租,赵奢依法杀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道:“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听罢幡然悔悟,并向赵王举荐赵奢任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国家赋税因此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
       第三,顾全大局要忍辱负重。清乾隆年间与缅甸发生战事,清军知府从军杨重英受命去缅军谈判被扣,他拒不投降。然而,乾隆皇帝据误传以为杨已降缅,将其子关进监狱。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缅甸向清朝求贡,并归还杨重英,清王朝方知杨重英身陷缅甸后,“独居佛寺逾二十年”仍心系祖国,大节不辱,始终“未改中国衣冠”。乾隆皇帝大喜,将杨重英进封道员,释其子出狱,并御制《苏杨论》予以嘉奖,称赞杨重英有当年“苏武之节”。
       古代贤者顾大局、识大体,以国事为重,维护国家和民族大义的事例是很多的。我们读完这些篇章,令人感佩不已!他们或则在国事操作上,或则在个人仕途上,或则在政坛纷争中,或则在外交活动中,都表现出一种深思熟虑、顾全大局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他们的举止和气度,蕴含着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忠义之魂,凝聚了中华民族刚毅忠直的浩然正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