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华亭古海塘”保护标志/奉贤华亭古海塘遗址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捍海塘边碧四围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九:捍海塘
今天,沿着上海奉贤奉柘公路行车,可见公路南面有一条3.9公里长的石墙,经介绍知道这叫做“古石塘”。只见古石塘孤零零地伫立在公路一侧,并不惹眼,然而读了上海史才知道,它是中国古代一项了不起的水利工程——“捍海塘”的遗址。而今我们沿奉柘公路所见的“石塘”,正是当年雍正时期所筑华亭海塘中一段。
清乾隆年间史学家王鸣盛写过不少上海竹枝词,在他的《练川杂咏》中的一首竹枝词中提到了“捍海塘”这个名词,并歌颂了捍海塘这个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工程的历史功绩。
捍海塘边碧四围,苍茫暮色散烟霏。
登楼试瞰吴淞月,万顷沙明一鹭飞。
捍海塘,亦称海塘,我国沿海和河口段因受海潮冲击而由人工修筑的海堤、江堤,统称为海塘。历史上的海塘工程,以太湖流域的海塘最为重要。太湖流域的海塘,经过历代大规模的修筑扩展,已经成为完整的工程体系。它北起江苏省常熟市福山市,经上海沿江、沿海,南抵浙江省杭州市狮子口,总长692.4公里,统称江南海塘。上海地区的海塘工程,是江南海塘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捍海塘最早筑于何时?清光绪年间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有一首写道:
由杭至沪一条塘,计里延长三百强。
筑自开元唐捍海,恰宜铁路改康庄。
秦荣光在这首竹枝词后附有原注:“唐开元元年筑捍海塘,起杭州盐官,抵吴淞江。”他引用当地《府志》载:“盐官,即今海宁州,抵吴淤百四十里。”他又在原注中说明:“此数未确,大约总在三百里左右。”
诗中所说“铁路”是指当时有人建议建造浦东铁路一事,作者认为建造铁路“不如就海塘改造”。
据《上海通史·古代卷》记述,较早提到捍海塘修筑历史的是《新唐书·地理志》,内云杭州盐官“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唐开元元年为公元712
年。这大致可以认定是8世纪初的海岸线。可惜由于记载过于简单,起讫不详,无从知道所经地区的范围。此后,成书于南宋绍熙的
《云间志》也述及捍海塘,谓:“旧瀚海塘,西南抵海盐界,东北抵松江,长一百五十里。”但尽管文献中已确指捍海塘的长度,然就其位置而言,至今仍无法考证。后在冈身以东数十里处陆续发现唐代器物,如在今上海市区的中山北路、共和新路、广中路、吴中路及浦东白莲泾等地挖掘出唐朝瓷器和其他物品,在严桥一带甚至发现唐代的村落遗址。据此,可以说明今上海市区的一部分地区,至迟在唐代已经成陆。
《上海通史·古代卷》还记述,已有的研究表明,北起今宝山盛桥、月浦、江湾,途经北蔡而南抵周浦、下砂、航头一线的这条捍海塘,就是明弘治《上海志》所指的“下砂捍海塘”,约兴筑于10世纪初五代吴越钱氏之时。当时,这一带水患频仍,江潮骤涨,海水冲击,经常淹没田地,毁坏民居,严重影响到沿江濒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鉴于此,吴越国在首府杭州沿钱塘江筑起了一条长堤,此即历史上著名的“钱氏捍海塘”。
另据史料记述,近年来,地质工作者发现南起今南汇县航头,北经下砂、周浦、川沙县北蔡、宝山县的江湾、月浦,迄于盛桥,有一条断续的地下砂带,应是古代塘岸的遗迹。这条砂带西距古冈身约三十公里,与冈身平行。砂带迤西,曾陆续出土过许多唐代或唐以前的器物,而在砂带内侧仅千余米的严桥公社张家河浜河道,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一处唐至宋代的村落遗址。显然可信,这条砂带正是上述开元海塘的遗迹。海岸形成应比筑塘为早,因此又可认为,唐代初期,今上海市区除了杨树浦东端和复兴岛那一小部分之外,绝大部分已涨出海面了。
唐开元筑护高塘,才交雍正决堤防。
延长十一年修葺,咸颂钦公德泽长。(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
传闻父老最魂销,雍正年间大海潮。
一夜飓风雷样吼,生灵十万作凫飘。(祝悦霖《川沙竹枝词》)
这两首竹枝词记述了清雍正年间捍海塘遭遇大海潮的史实。据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原注:雍正二年七月十八日,飓风大作,海水驾外塘,溢内塘。六年,原任山东巡抚陈世倌奏请修筑内外塘。至十一年七月十六、十七两日,海潮乘风大溢,巡抚乔世臣奏请发帑修筑,前知县钦琏承筑一万五千三百二十丈,共银六万六千八百九十四两四钱。”
故竹枝词赞颂“延长十一年修葺,咸颂钦公德泽长。”
据祝悦霖《川沙竹枝词》原注:“雍正十年七月十六夜,海潮怒涌,内塘之东,民死十之六七,六畜无存,室庐皆为瓦砾场,不辨井里。塘西险处亦如之。水稍退,尸棺塞河、流水尽黑,脂膏浮水面,味腥恶,鱼尽死,田稼尽烂、饥民乞食苏、常及浙之嘉、湖诸郡。弃女子通衢者,不可胜数。卖妻者值钱一二贯,屋材器用值一两者,不值一钱,食尽树皮草根,抢夺盗冢不可禁。”故竹枝词叹曰:“一夜飓风雷样吼,生灵十万作凫飘。”
明清以后,上海濒海地区几乎每隔数年都要大兴土木,把修海塘看成是“命塘”之筑,一点也不过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样是拓荒开发,位处长江三角洲前缘的上海人,就要比内陆地区的人们付出更多的血汗,因为他们首先要抗御怒涛奔涌的江水海潮。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上海一带海塘是江浙海塘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朝廷在这里投入庞大的财力,筑起一道绵长的捍海石塘。其规模之宏大,工程之艰巨,投入人数之众,极为惊人。
海塘工程并非一筑了事,看护海塘是日日不可松懈的大事。有竹枝词为证:
满庭凉气怯香罗,南汇城边月涌波。
三十五墩勤瞭守,海塘夜夜柝声多。(王霆《松江竹枝词》)
竹枝词原注写道:“南汇嘴城在府东北。城外设墩三十有五,以备瞭守。”本文插图(乾隆十六年《金山县志》海塘图)中可见海塘以北建有一间“堡房”,这间堡房于“雍正十一年始建,令塘长居之,随时保护塘身。”同时,海塘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防御海患,在明朝时抗击倭寇,保卫家园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有竹枝词为证:
倭寇前明扰海疆,迢迢南北备兵防。
墩分十一团分九,守望相连老护塘。(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
竹枝词原注写道:“洪武中屡遭倭警,方国珍次子亚关降,献战船、水军数万,缘海备御,设卫所司及团墩,遇警举烽,首尾策应。乔镗,字春山,六团人,奉旨发团练乡兵。议请独筑护海塘九十里,两月而成。又请筑城,塞川沙口,倭不能渡。”当时,奉贤华亭海塘周围也曾经分布墩台、寨堡、卫城和庙宇,成为中国明清海防体系的重要见证。
总的说来,今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格局,基本上在宋元之际成形。尽管海岸线还在延伸,于原有的捍海塘外又筑起了彭公塘、钦公塘、内圩塘、外圩塘、袁公塘、人民塘等等名称不一、各式各样的海塘,但自12世纪中期筑起里护塘后,海岸向东扩展的面积不大。
近代,有学者将江浙海塘与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工程相提并称,誉之为中国古代的杰出工程。今天,联系到整个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江浙沪海塘修筑攸关全国财税重区的安危,更赋予了捍海塘工程深远的历史意义。往事越千年,然而海塘依旧。共和国建立后,海塘得到有计划的加固和改造,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对海河水势的进一步认识,海塘工程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左上图)奉贤华亭海塘总平面图(右上图)清乾隆《松江府海塘图》华亭段
(左下图)乾隆十六年《金山县志》海塘图(右下图)奉贤华亭海塘在上海的位置示意图
(左上图)雍正关于海塘修建的批奏(右下图)古石塘遗址第九段“样塘”碑刻
(左下图)古石塘遗址第十段“海国长城”碑刻(右下图)今天上海临港浅滩上修筑的海塘
注一: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注二:王鸣盛,清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注三:秦荣光,初名载瞻,字炳如,号月汀,陈行乡人,裕伯后裔。17岁补县学生员,54岁补岁贡,就职训导。热心从事教育40余年,常教导后生务实践,斥空言。
注四:倪绳中,字望远,号斗南,瓦屑镇(上海浦东南汇境域北部)北庄村人。清光绪初年任采写修《南汇县志》,期间按章节以诗词形式写成《南汇县竹枝词三百四十六首》。著有《二十四史感言录》、《读人谱》、《浦乡小志》、《经锄草堂诗赋稿》等。
注五:祝悦霖,字碧崖,南汇人。诸生。有《玉兰山馆吟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