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港望虹口河道》
(源自《上海市沿革地理》插图)
竹枝词说:黄浦江上春潮急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六:黄浦江
我们知道,因为有了黄浦江,才孕育出大都市上海。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今日之黄浦江形成经历了多么繁复曲折的历史,且听上海竹枝词为你娓娓道来。
黄浦西边黄渡东,新泾正与河泾通。
航船昨夜春潮急,百里华亭半日风。(明·顾彧《上海竹枝词》)
这首竹枝词,文字不多,却透露了很大的信息量。竹枝词中一些地名:“黄浦”、“黄渡”、“新泾”、“河泾”、“华亭”,点出了黄浦江地理变迁的关键词。
何谓“黄浦”?当然是说黄浦江了。其实,“黄浦”名称的出现,已是很晚。约至宋代始有其名,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八》记载“(华亭)县东北又有北俞塘、黄浦塘、蟠龙塘,通接吴松大江,皆泄里河水涝”。”黄浦原与吴淞江相通,因为狭小水量不大,所以南宋绍熙年间的《云间志》及元代至元年间的《嘉禾志》,对这条吴淞江边极为平常的浦渠,均未作详载。
作为太湖流域东南出海的骨干水道东江消失以后,这一带河流汇而成聚,下注于杭州湾。一些原属东江水道系统的河流湖泊,当时都能保持一定水量,继续承担着东南地区的泄水功能。但从地形上看,华亭县“地形东南最高,西北稍下”,而东江网络的大多数河流恰是由西北向东南出海,如果不筑堰置闸,地势上东南向西北的倾斜,就会使咸潮回灌奔冲,淹没农田。于是,仅存的几处河塘也筑起了捍海塘堰。地形的制约,捍海塘的修筑,造成原从东南注海的大小河流纷纷淤阻,或改道他徙。
这时,一条本不显眼的河浦开始兴起,并愈来愈受到人们关注,它就是后来流经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江河道网络散乱支离,吴淞江的屡疏屡淤,使夹于其间的黄浦水量日增,河道渐阔。到了元末明初,黄浦已频频见诸史籍。元代人陈椿作《熬波图序》,便提到“浙之西华亭东百里实为下砂滨大海,枕黄浦,距大塘,襟带吴松、扬子二江”。《明史》已有“大黄浦”之称,但偶尔也名其为江。黄浦在明代已成滔滔之势,总会杭、嘉地区之水,又有淀山、泖荡诸水从上灌之,“是以流皆清驶,足以敌潮,虽有浑浊,不能淤也”。
至于竹枝词提及的“黄渡”、“新泾”、“河泾”等河道,皆为黄浦江水系形成初期阶段的标志性地名。“黄渡”,亦名黄渡浦,在今上海市嘉定区原县城西南。据《方舆纪要》记载:黄渡浦“南通吴淞江,对岸即大盈浦也。黄渡之北曰吴塘,北出练祁塘,达于刘家河”。今黄渡浦已湮。“新泾”,亦名新泾浦,即今上海市西新泾港。据《宋史·河渠志》记载:
南宋乾道六年(1170),命浙西转运使刘敏士等,“于新泾塘置闸堰,以捍海潮”。七年,秀州守邱崈移堰于运渎。关于“河泾”的资料缺乏,已不可考。从竹枝词里分析,应是当时与新泾浦相通的一条河流。以上史料可见,在黄浦江水系的形成初期,黄浦江河道不过是众多排水通道中的普通一条,还谈不上以江著称。
黄浦江真正成为上海的另一条母亲河,为上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贡献,我们要记住两个地名和两个人!
对于这个地名,上海竹枝词中有不少诗篇进行了讴歌。
南跄东边水接天,鼋置出没展楼连。
柴客鱼商休早发,大汛潮头要覆船。(明·顾彧《上海竹枝词》)
县东北口有南跄,州六程遥地近洋。
江浦流通唐以后,宋元故道可稽详。(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这两首竹枝词,都提到了“南跄”这个地名。诗人在竹枝词后有原注:“南跄浦在县北三十六里。自黄浦日阔,南跄一口,全没入浦中,不复可见矣。”据元至元《嘉禾志》记载:南跄“在府东北百里。前志云范家浜西,吴松江口曰跄浦,亦曰大跄浦。此以南别之。”另据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和清康熙《松江府志》卷三皆记载:“南跄浦按顾彧志,在上海东北三十六里。其支流为东沟浦、西沟浦、马家浜。今县东北有水曰跄港,曰大跄浦,其南近都台浦。疑即南跄浦之故迹也。”清同治《上海县志》卷三云:“南跄浦故在东虬江东,通东西沟、马家浜。”故南跄浦应在今浦东新区北部。
说到“南跄”还必须说到“范家浜”。清光绪年间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中有一首竹枝词写道:
陆家嘴北范家浜,明夏尚书浚阔长。
今日试寻洪旧迹,中央一月浦注洋。
这首竹枝词中提及的“范家浜”,是从今虹口港口以东到虬江码头一段黄浦江的前身。今虬江码头,就是南跄口所在,南跄口就是北宋郏亶奏疏里所述南及浦流入吴淞江之口。《明史·河渠志四》记载夏元吉奏疏说:“松江大黄浦(明前黄浦中段尚未称黄浦江,而称大黄浦,大黄浦注入吴淞江,故曰淞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今下流遏塞难浚。旁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径达海,宜浚深阔,上接大黄浦,达泖河之水。”《弘治上海县志》所记范家浜也很明确:“范家浦在县东北,旧名范家浜,洪武间吴淞江淤塞,潮汛不通。永乐元年,华亭人叶宗行上言疏浚通海,引流直接黄浦(即大黄浦),阔三十丈,遂以浦名。”以上都明确记载,范家浜是与吴淞江从虹口港到南仓浦一段平行的渠道。(参见《上海市沿革地理》)
为更清晰读懂这段史实,上海史著名学者薛理勇有一段比较简明的叙述可参考:所以我们只要找到一张稍早一点的历史地图,就可以知道,虬江大致上就是原来的嘉定县、宝山县和青浦县、上海县的分界线,也就是吴淞江的故道。现在上海市的普陀区有“西虬江”,静安区、虹口区境内有“虬江路”,杨浦区有“东虬江”(现在的“东虬江”并不完全是原来的吴淞江故道)。如果把它们串联起来,大致上就是被废弃的吴淞东故道。当然,现在的黄浦江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汇入大海,这个“吴淞口”原来是吴淞江的出口,明朝“江浦合流”水利工程后,“吴淞口”成了黄浦的入海口。
秦荣光这首竹枝词中的“明夏尚书”,说的是明朝永乐年间水利大臣夏元吉。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夏原吉以户部尚书职衔出治浙西水灾。他听从了上海人叶宗行的建议,决心重新调整吴淞江下游的水系。
他在《苏松水利疏》中分析了当时本区的水道形势,认为治水关键是疏浚下游河道,使洪水畅流入海。但以往泄水干道吴淞江已严重淤塞,从吴江长桥至夏驾浦一百二十余里的上游段虽可通水,但多有浅狭之处,而自夏驾浦至上海县南跄浦口(吴淞江入海旧口,在今吴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余里则已是“茭芦丛生、已成平陆”。假如重新使之通畅,则工费浩大,不如上段着重疏浚东北入江的嘉定县刘家港和常熟县白茆港,下段着重疏浚直通南跄口的范家浜。此外在河口设闸,控制泄水和涨潮,再修理加固围堤,水灾当可得到控制。
当年,明廷集中了十多万人进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主要工程是由夏驾浦引吴淞江上游水自刘家港入江;开范家浜,上接大黄浦,引淀山湖水自南跄口入海,从而改变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
黄浦江是古代人民利用自然力量开展工程的典范。古代的黄浦江工程告诉我们,世界上除了纯人工的工程外,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人与自然合作,并且依靠自然之力完成大部分工作量的工程,这是古今工程中的神奇之作。工程讲究效益,古代黄浦江工程的“简单”正是高效益的反映。古今中外工程中,能称得上人与自然合作的工程并不多见,黄浦江依靠人与自然的协同而成就,难道不值得我们重视吗?难道不值得我们讴歌吗?上海一向被人认为缺乏古代历史文化内涵,而黄浦江却挟历史文化之水横贯上海,难道不值得上海人民引以为傲吗?
西风卷地作长号,鼓动狂澜比岸高。
沪上居民三百万,阿谁倒挽浦江涛。(余槐青《上海竹枝词》)
从此,黄浦江“鼓动狂澜比岸高”,“航船昨夜春潮急”,滔滔不绝流向长江,奔向大海,走向世界,开始了崭新的历史!
(左上图)南宋咸淳年间上海镇示意图(左下图)同治《上海县志》中的上海浦地图
(右上图)明代叶宗行引浦入海后黄浦江示意图(右下图)明代黄浦—范家浜—南跄浦河道示意图
注一: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注二:顾彧,字叔明,号蓉塘,明代文人,浙江仁和人。正德十四年中举人。著有《投瓮随笔》《半村野人闲谈》、《学》等。
秦荣光,初名载瞻,字炳如,号月汀,陈行乡(今属上海闵行区)人,裕伯后裔。17岁补县学生员,54岁补岁贡,就职训导。以长子锡田官内阁中书、次子锡圭任翰林院庶吉士得五品封典。热心从事教育40余年,常教导后生务实践,斥空言。秦荣光博学能文,殚心书史,重于求实,于梓乡故实尤多记述考证。所著《上海县志)札记》、《南汇县志)札记》、《上海县竹枝词》等均记述地方掌故,为史志家所重。
夏原吉,字维喆,祖籍江西德兴,明朝初年重臣。夏原吉于1390年中举人,后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太祖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其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明成祖时,夏元吉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务,并改变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格局。之后又辅助明仁宗、宣宗,成仁宣之治。终年65岁,获赠太师,谥号忠靖。
叶宗行,名宗人,明上海叶家行(今浦江镇正义村)人。永乐元年,宗行以诸生身份上书在江南治水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建议于吴淞江上游开夏驾浦入刘家港以分水势,放弃下游故道;再开浚县东北的范家浜,接通黄浦,汇并吴淞江.以增强水势,冲泻入海。建议为夏元吉采纳,越数年,吴淞江上游水源分泄江海,下游(吴淞)江(黄)浦合流,浩荡之黄浦江迳达东海,水患大解。黄浦江开浚,又为数百年后上海成为东方大港创造条件。宗行治水有功,被提拔为钱塘县知县。在任均衡百姓徭役,屡次摘奸发伏,廉洁正直,被人称颂为“钱塘一叶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