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公东征图
(图源网络)
三监之乱·诗赋欲丽·何谓文人
——微博碎录(203)
三监之乱
7月12日
22:01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意味的史例。周公为安抚殷商遗民,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同时派出亲属封叔鲜、叔度、叔处监视武庚。然而意想不到,三监居然和武庚勾结一起发动叛乱。原因在于:在处理周族与殷商遗民旧矛盾时,忽视了周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新矛盾。这说明,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亲属的威胁甚于他人。
各有所宜
7月16日
22:37
古代诗人各成一家,各有所宜。王维、孟浩然清幽,不宜做边塞诗;杜甫、韩愈矫健,不宜谱曲传唱;沈佺期、宋之问庄重,到山野则俗;卢仝险怪,登庙堂则野;韦庄、柳永隽逸,不宜长篇;苏东坡、黄庭坚下笔瘦硬,短于言情;悱恻芬芳,非温庭筠、李义山、韩偓不可;属词比事,非元稹、白居易、吴梅村不行。
诗赋欲丽
7月20日
22:32
谢灵运歌颂曹植:“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最能直接体现曹植才气、词采华茂的当是《洛神赋》。同时,曹植将辞赋写作中华丽又爽朗的功夫挪用到诗的写作上,开了一代新风。他还第一个将辞赋的对仗形式引入诗歌并将炼字功夫用于诗创作的,便是所谓的“诗赋欲丽”,故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熟读精思
7月22日
11:19
苏东坡读《汉书》亲手抄三遍,其实是一种提取要领的读书办法。他开始是读一段抄三字为题,第二遍抄两字,以后只抄一字。令人叹服的是,他竟然能将与那个字有关的《汉书》中相关章节背诵出来,并无一字差错遗漏!背诵,是读书的一大基本功,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又是古人熟读精思的一种方法。
何谓文人
7月26日
12:10
“文人”一词始自西汉,专指学问渊博、为人所推重之人。西汉一代,贾谊、董仲舒、太史公、枚乘、邹阳、司马相如、杨雄、刘向可称为“文人”。至于东汉以后推尊的文人,有些就不能明白了。三国时期吴国张昭文名最高,所著无可取,但以道德推及其文。晋代潘岳、陆机文名并称,但论人品,潘终不如陆的。
相关博文链接
微博碎录(20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