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水”伴我们走进春天

(2016-02-18 08:44:25)
标签:

文化

历史

科学

读书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雨水”伴我们走进春天

网络热传的“二十四节气·雨水图”  (图源网络) 

 

“雨水”伴我们走进春天

——二十四节气杂谈之一 

 

       明日“雨水”,据天气预报,明日南方地区大多有雨,北方地区大多无雨。农谚有说法:“雨水有雨,一年多水”,照此说法,今年南方可能多雨水,而北方可能少雨水。

      “雨水”说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节气。所谓“雨水”,顾名思义,乃是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的天气时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对“雨水”的最初认识,是六十年代末以后在黑龙江农场当知青的时期。虽然当年并不太热心于农场业务的学习,但也多少也略知一些农业知识,譬如二十四节气的农谚等。当时,还会背什么“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还有什么:“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等农谚顺口溜。至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历史、内容、习俗等知识就压根无从知悉了。

      其实,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关系重大,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不违农时”列为农业生产的首要大事。不仅如此,古人有言:“不知四时,失国之基”,就连国家政治生活、封建帝王执政,也都要依时而动,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靠天吃饭”的农耕经济自然要把“不违农时”列为农业生产的首要大事。而且,农耕经济是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简言之,要懂得中国文化,就必须懂得中国农业。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一个伟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之说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一般多见春旱,因此在春季之中,先后出现了雨水、谷雨的节气,体现了春耕春种时节,人们对于春雨的企盼。立春之后跟着是雨水,这在“春雨贵如油”的黄河流域意味着开始新的一年的农耕活动,要准备春种了。因此,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以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物候以及农业生产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咱们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以动植物来对应节气关系。二十四节气对应着七十二物候,如源自先秦典籍的《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雨水“三候”的景象是——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这时候,水獭开始捕鱼了,还要做出“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就看到春雨菲菲,草木吐芽的早春气息了。它是历代文人认识四时关系的升华,这套诗意化认知方式实际是一套最受用的教科书,它一直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它是我们生生世世能浪漫生长的根。

 

 “雨水”伴我们走进春天

中外摄影爱好者拍摄制作的“二十四节气·雨水图”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关于“雨水”的说法,古代的历法家说法不一。记载先秦历史的《礼记·月令》中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 郑玄注曰:“ 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而元代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却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古人将农历一年分十二个月,春季的三个月,第一月为孟春,第二月为仲春,第三月为季春。《礼记》记载雨水在仲春,即春季第二月,而元代的雨水节气却在正月,即春节第一月。此疑问,近读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才得以诠释。

      洪迈解释说:历法家把雨水作为正月月中以后的节气,惊蛰作为二月初的节气,清明作为三月初的节气,谷雨作为三月中以后的节气。而汉代初年,沿袭周、秦的历法,惊蛰是在雨水之前,谷雨是在清明之前的,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才开始改正的。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对即使如节气之类的历法,也并非古板保守的,而是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逐渐摸索而改变调整的。

      同时,节气于中国来说,还存在着南北地域的巨大差异现象。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和农事特点来制定的,而中国地域广阔,其他地区只能以此作为参考,各地州府根据辖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当地的“农事历”,以便百姓依历耕种,确保农业丰收。如在北方的黑龙江流域雨水时节还是冰天雪地的隆冬,而在海南岛一年三熟的冬稻正在抽穗扬花,它与春种的“雨水”相去更远了,因此有“小雪收晚稻,大雪栽冬麦”的农谚。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二十四节气的习俗也是其组成部分。如“回娘家”、“接寿”、“拉保保”、“ 撞拜寄” 、“占稻色”等习俗,还有一套“雨水”养生秘诀,颇有道理。如“春捂”,因雨水节气前后阴雨天气较多,气温变化大,要注意背部、腹部、足底的保暖。总之,通过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得益匪浅。“雪和新雨落,风带旧寒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古今诗词准确地吟唱出了孟春“雨水”的气候大势、节气特征,让“雨水”的雨水伴着我们走进春天吧。




博文推荐链接

“雨水”伴我们走进春天  (博客日报首页“文学长廊”栏目并头条)

“雨水”伴我们走进春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