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摄影文化历史江苏 |
分类: 行旅记痕 |
——江苏游记之九
作为宋代名儒,欧阳修缘何在佛寺里修建一座禅意氤氲的平山堂?这就要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儒佛相融现象了。
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传来中国不断地遇到各种反对与排斥。所以,佛教的本土化从未间断,始终想与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融会贯通。佛教徒一方面阐述佛教了脱生死的宗教优越感,另一方面又百般解释佛教“有助王化”,充分肯定儒学的纲常伦理。从儒家的立场来说,“援佛入儒”在隋唐之后是出于复兴儒学的需要。儒生们需要借鉴佛教义学,特别是用佛家的心性理论来充实儒家的身心休养论,阐发传统儒学所罕言的性与天道思想。于是,中印思想折衷会通,思想上援佛入儒的宋明理学应运而生。至宋代,儒家与佛教的关系,基本上是排斥与吸收的双重变奏。宋代儒家一方面沿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排斥佛教,另一方面则又出入佛老,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所以,宋代佛教与儒学的融合,在佛教徒看来主要是因为佛教劝善导俗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儒学家看来无非是要借佛教充实儒家。其中一些儒家学者晚年思想归趋充满禅佛的余韵,欧阳修亦在其中,故晚年建堂于寺当在情理之中了。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大明寺匆匆一游,穿堂而过。带着些许眷恋些许惆怅离开平山堂,也带着些许问题让我心挂着平山堂。
平山堂西园的第五泉,欧阳修称其“此井为水之美者也”
平山堂旁唐代风格的鉴真纪念堂
《江苏游记》系列链接
令人三叹的南京溧水胭脂河
“江南云冈”:南京栖霞寺千佛岩
博文推荐链接
欧阳修留下的儒佛相融平山堂
欧阳修留下的儒佛相融平山堂
欧阳修留下的儒佛相融平山堂
欧阳修留下的儒佛相融平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