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翠湖公园群鸥腾飞的壮观景象
(图源自拍)
红嘴鸥与翠湖三十年来的美丽约会
——云南游记之十四
久慕翠湖洲,
来赏红嘴鸥。
疑似梅花雨,
碧烟漫江流。
站在翠湖岸边,喜看漫天白鸥飞翔壮观景象,不由得口占顺口溜一首,以示心意。
一早从红河弥勒湖赶到昆明,第一站就来到了市区的翠湖公园。踏进公园,远远就听到了嘈杂热闹的鸣叫声。听着那种音调,响亮、高亢、自由、欢乐,将游人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大家快步向湖边走去。
只见澄澈碧空下,荡漾绿波上,数不清的白鸥或起起落落、或翩翩飞舞,如梅花雨、如碧烟云,把个天空和湖面笼罩起来。我们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何等纷繁,这些微小的鸟儿,承受着生命,挥动着生气,在天空里翩旋而飞。飞动而不飘飏,高升在天空;翱翔而不疾速,出没在树林。它们像万万千千美丽脱俗的仙子,神秘降临到人间,带给人类无比的欢乐。
这些鸟儿有个美丽的名字——红嘴鸥。红嘴鸥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全身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的,嘴呈暗红色。它们栖息范围很广,平原和丘陵地带的湖泊,海滨和沼泽地带,森林和荒漠的水域。红嘴鸥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部分为夏候鸟。春季迁到东北繁殖地的时间为3-4月,秋季于9-10月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每年冬天,成千上万只北方飞来的红嘴鸥要在翠湖越冬。
红嘴鸥为何选择在翠湖过冬呢?经向当地人了解后,不由得我们对昆明人肃然起敬。其实,昆明城内原来没有红嘴鸥,是在1985年以后才开始大量进城的。这是由于原来越冬的南方如洞庭湖,巢湖等地由于工业化城市的飞速发展以及农田开垦,许多湿地被侵占,红嘴鸥等越冬的水鸟没有食物,没有栖息环境,为了生存只有另找新的越冬场所。恰恰是在这一年,南方越冬地气候骤降,红嘴鸥发现了在绿山环抱中的西南最大湖泊滇池,而滇池由于污染,食料减少,红嘴鸥沿着滇池最大入水河流盘龙江顺流进入城区的翠湖、大观楼、海埂大堤等地,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就成为了红嘴鸥过冬栖息的地域。
更可贵的是,昆明的市民和领导20多年来,关爱大自然,呵护小动物,保护了红嘴鸥,形成了人爱鸥,鸥依人,人鸥和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昆明人懂得,红嘴鸥的迁徙是十分悲壮的。它们不仅要遇到自然灾害,还会被猛兽和野兽伤害以及人类的捕杀,每次迁徙要牺牲过半,只有一部分的红嘴鸥才能达到栖息地。因此,昆明人深深呵护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大家认为,红嘴鸥到昆明来是给昆明带来了福气。每年冬天有上万只红嘴鸥在市区内的翠湖公园过冬栖息,形成了昆明市区冬季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曾经与一位当年的昆明市领导闲聊此事,他至今为翠湖收留了红嘴鸥感到非常自豪。为此,2005年昆明因保护红嘴鸥成绩卓越而获得了“中国红嘴鸥之乡”的殊荣。在2006年中国昆明人鸟和谐国际论坛上,深得国内外专家得盛赞,称在其他国家级公园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野生鸟类与人类和谐相处,是人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典范。
翠湖真美!它以美丽的环境和宽大的胸怀接纳了红嘴鸥。翠湖,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而得名。两道长长柳堤呈十字交汇于园心,把全湖分而为四。堤畔遍植垂柳,柳枝拂面,湖内多种荷花,藕花飘香,旧有“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之说,被誉为“城中碧玉”。两堤交接处,是湖心小岛,岛上的湖心亭叫碧漪亭,飞檐黄瓦,点缀着翠湖春色。如今的翠湖之美,又增添了雪白的红嘴鸥。从头年11
月到次年3
月,可爱的鸟儿成群地从遥远的北方飞到这儿过冬,嬉闹戏水,争抢食饵,给翠湖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一年一度,从不间断,“翠湖观鸥”已成为昆明最热门的景观之一。
红嘴鸥真美!它做巢树上,所占不过一枝;每次啄食,所吃不过几粒。它的住居易于容身,它的欲求易于满足。哪儿有茂密的树林、蒙笼的丛草和平静的水面,它就会在哪儿游戏栖息。可是,当下的大自然已经越来越难以容下小小的红嘴鸥了。今天,昆明敞开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在翠湖,它们不用担心鹰隼猛禽,更不用担心捕鸟罗网,这里有可爱的市民和孩子,像宠物一样保护和养育着它们。在翠湖,天地人禽陶冶化育,众生万物同处一域。美哉红嘴鸥!美哉翠湖!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宋·杨万里《初入淮河》)

白鸥不解游客意,惊起碧烟深处横。(宋·张耒《望龟山》)

沙岸飞鸥旧相见,短亭杨柳不无情。(宋·张耒《离泗州有作》)

惊鸥飞过片片轻,有似梅花落江水。(明·髙启《忆昨行寄吴中故人》)
《云南游记》系列链接
金叶蝴蝶翩翩起舞的腾冲银杏村
大小空山:奔突地火留下的美丽疤痕 怒放在悬崖绝壁上的“浪文花萼”
野趣盎然跳珠喷玉的腾冲黑鱼河
“如有炉囊鼓风煽焰”的腾冲热海 偶然撞见“小丽江”:腾冲玉泉园
演绎古村六百年风情的腾冲和顺乡 滇缅抗战在和顺乡留下血与火证明
长眠着九千抗战英烈的腾冲国殇园
“金碧壮丽”美誉云南的建水文庙
“滇西南大观园”:建水朱家花园 古风犹存的“滇南邹鲁”建水古城
优哉游哉逛“湖林玉露”弥勒湖
博文推荐链接
红嘴鸥与翠湖三十年来的美丽约会
(博客日报首页“文学长廊”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