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伟的建水古城朝阳城楼
(图源自拍)
古风犹存的“滇南邹鲁”建水古城
——云南游记之十二
这些年的旅途中,一般到有古城墙的城市,总要登上古城楼去看一看。站在古城墙城楼上,凭栏眺望城墙内外景色,远近皆收眼底。这回来到建水古城,却是个例外,导游没有安排我们去登楼。或许是旅程时间安排,或许是为保护城楼,已经不能让游客登楼了。有同行的游客讲,登不登无所谓了,反正哪儿的城楼都一个样儿了。想一想也是,如今的古城墙,登楼远眺,城墙外早已不见“麦畴稻畦,潦壑柳路,村庄疏数,点黛设色”,城墙内外尽是“飞甍浮栋,屋宇鳞次,青黄丹紫,相错如绣”了。古城墙、古城楼早已是城中心的一座装饰一新的古建筑而已。
耸立在我们眼前的建水古城,据史料称,最早为公元8世纪中原西南部古国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城周约六余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筑有城楼,楼均为三层,高四丈,雄伟壮观。清顺治初年,张献忠旧部大将李定国攻占建水城时,南北西三座城楼被战火所毁,康熙四年城楼进行了复修,后又再度遭战火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但已破损不堪。解放后,政府拨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使得朝阳楼焕然一新。
古城墙保护,早已是一个困惑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老问题了。中国古代城市几乎都建有城墙,有记载的有数千座城墙之多,但遗留至今较完整的却己不多了,而且绝大多数城市的城墙都只是局部保存的类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各地古城墙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2005年,临汾市西城墙根下发生了令人瞠目的一幕:临汾市文物局和临汾市尧都区文物局的几十名工作人员,手拉手组成“人墙”,集体宣誓要“保我城墙”,阻止非法破坏临汾古城墙的野蛮行径。2002年,南京玄武区高楼门一拆迁工地上,意外发现了大量明城砖,粗略估计有上万块。然而工地上一些工人竟把城砖卖掉,捞取“外快”。如此看来,建水古城墙有今日之景象,实属不易了。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三分之一左右。据历史记载,元代以前的建水是个很原始亦是很美的地方,每到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可谓是个建筑在水上的城池。建水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境内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拥有了一批文进士、武进士、文举人、武举人,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建水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亦不多见,加上建水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致,故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建水城内外留下了许多充满浓厚文化积淀的建筑物,古代寺庙、祠庵和楼台亭阁达50余处。这次匆匆而来,走马观花,游览了建水文庙和建水朱家花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和许多古城一样,历史的痕迹都已经淡然了。朝阳楼,这座褚红色的建筑,它不会再以峥嵘与森严,让人望而生畏了。走在建水古城,除了高耸雄伟的朝阳楼,还在提醒我们这里曾经的沧桑,其余的建筑已经如同模板制作过的一样,和其他县城没有什么区别了。初冬的阳光穿过浓郁的路边树荫,照耀着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谁会去遥想边城暮雨,关塞过雁,长笛残星,旌旗烽燧呢?

古风犹存的街道

古朴遗风的商铺

滇南风格的酒楼

新旧参半的民巷
《云南游记》系列链接
金叶蝴蝶翩翩起舞的腾冲银杏村
大小空山:奔突地火留下的美丽疤痕 怒放在悬崖绝壁上的“浪文花萼”
野趣盎然跳珠喷玉的腾冲黑鱼河
“如有炉囊鼓风煽焰”的腾冲热海 偶然撞见“小丽江”:腾冲玉泉园
演绎古村六百年风情的腾冲和顺乡 滇缅抗战在和顺乡留下血与火证明
长眠着九千抗战英烈的腾冲国殇园
“金碧壮丽”美誉云南的建水文庙 “滇西南大观园”:建水朱家花园
博文推荐链接
古风犹存的“滇南邹鲁”建水古城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栏目)

古风犹存的滇南邹鲁建水古城 (手机新浪博客“博客·草根”栏目)

古风犹存的“滇南邹鲁”建水古城 (博客日报首页“文学长廊”栏目)
古风犹存的“滇南邹鲁”建水古城 (光明博客首页“原创精华”栏目)
“滇南邹鲁”建水古城
(东方博客首页“博客图片”栏目)

古风犹存的“滇南邹鲁”建水古城
(新浪博客首页“猜你喜欢”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