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江楼为何六百年“有记无楼”

(2013-09-25 08:28:16)
标签:

文化

历史

政治

读书

随笔

 阅江楼为何六百年“有记无楼”
南京狮子山阅江楼  (图源网络)

 

阅江楼为何六百年“有记无楼”

 

    去过南京狮子山阅江楼的,无不为其“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雄姿所惊叹。南京阅江楼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历史上合称江南四大名楼,但南京阅江楼实际上是“假古董”。今天人们看到的阅江楼,是2001年新建造的,在此前,阅江楼六百年来是“有记无楼”的。

    史载,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挥师东下进攻朱元璋控制下的南京。朱元璋诱敌深入,亲自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一举击败陈友谅四十万大军,为其在鄱阳湖决战中彻底歼灭陈友谅,最终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所以,朱元璋将狮子山视为福地,于公元1374年下令在狮子山巅“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

    缘何建楼?朱元璋在他的《阅江楼记》中有过冠冕堂皇的一番理由:“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按朱皇帝的说法,他建楼并非如以前的皇帝一样是为玩女人,乃“公私不乏,利益大矣”。一为“私”,因“创基于此”以纪念其战功;二为“公”,“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

    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停建阅江楼了呢?朱元璋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了两条理由:一是上天忽然显灵托梦给他,责令他不要急于建楼。于是他就诚惶诚恐,不敢违拗上苍之命,把工停下来了。二是经他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做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一事应该缓一缓。作为第一条理由,假借天意是历代帝王惯用的手段,不足为凭。关键在于第二条理由,朱元璋用了很大篇幅阐明了他的深思熟虑,是很值得研究的。

    当时,明朝已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今天说的地基。但朱皇帝头脑还是非常清晰的,他还想听一听不同意见,就以阅江楼为题,命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以探试一下大臣们的想法。在当时交出的诸多“试卷”中,如今只留传下宋濂的文章了。宋濂为明初文官中的重臣,他的《阅江楼记》是一篇奉诏应制之作,但宋濂在赞扬“一统之君”时,又援引历史上特别是六朝覆灭的事实,暗寓皇帝要处处关心国事民疾,而不应大兴土木之工。后来,朱元璋终于下决心推翻自己的旨意停建阅江楼,有治国策略上轻重缓急安排的考虑,也有建国不久财力拮据,建楼耗费巨大,国家和百姓难以承受的因素,但其顺从臣意和民意不能不说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吧。所以,无论如何,在停建阅江楼一事上,朱元璋的政治作为是值得历代执政者效法的。

    今天,阅江楼所在地用地方之力完成了朱皇帝的夙愿,作为旅游事业当是好事。但作为历史遗迹,总觉得缺少了一种政治文化层面的内涵。阅江楼有一副绝妙对联:“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有人说它是南京阅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写照,但我不知在昭示什么:是六百年后终于“有记有楼”的欣喜,还是六百年来“有记无楼”带给历史的思考?

 

 阅江楼为何六百年“有记无楼”
刊登本文的《淮海晚报》2013年8月25日星期日【茶座夜话】版面

 

    注:原载于《淮海晚报》2013年8月25日星期日【茶座夜话】,由【阳光精品】圈主金中曰向淮海晚报写作基地推荐。




博文推荐链接

阅江楼为何六百年“有记无楼”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讲坛”栏目)

阅江楼为何六百年“有记无楼”

阅江楼为何六百年“有记无楼”  (东方博客首页“最新推荐”栏目)

阅江楼为何六百年“有记无楼”  (东方博客首页头版栏目)  

阅江楼为何六百年有记无楼  (光明网首页“光明社区·博客”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