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与端午祭

(2012-06-19 19:30:07)
标签:

杂谈

端午节与端午祭

 

  作者:王晓玲 

2009-5-1 9:24:00 来源:原载《方圆》2009年5月

  感觉春天才刚刚站稳脚跟,超市里已经有粽子叫卖了。翻翻日历,还有几分生疏感的“端午节假期”已经在月底排队等候了,不由得掠过一阵欣喜。但马上又想到近年来中韩民间围绕端午节发生的一些争执,又觉得心头添了块垒。

  

同宗但不同版的端午节  

  2005年11月25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在中国特别是网民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互联网上指责韩国“偷中国端午节”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很多中韩学者研讨会上这一事件也成了中韩民间传统文化争端的一个典型案例。虽然已经四、五年过去了,但今天很多人还会问我“韩国为什么把中国的端午节说成是他们发明的节日?”其实这其中存在着一些误会,那就是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江陵端午祭”不同于我们的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这毋庸置疑。中国学界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解释很多,普通人所熟悉的就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今天的端午节似乎只剩下吃粽子和电视里闪过的龙舟比赛的画面。依稀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有趣得多,缝香囊、挂菖蒲和艾草、吃咸鸭蛋,还会荡秋千。翻翻书本,端午节好像还有很多其它传统活动,可惜这些习俗都已经尘封太久了。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阴历计年法连同节气和很多节日都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周边国家。韩国的书本上在解释这些文化时也经常指出“是中日韩等国家共同拥有的”,大多数韩国人心中明白这些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中国。端午节也是如此,韩国江陵市端午节文化院的网站上也特意标明“端午节是中日韩三国共同的节日”,还详细介绍了朝鲜、中国与日本过端午节的不同习俗。但是韩国人认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有自己独创的文化内容,而且对保存韩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是他们将“江陵端午节”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

  韩国人古时候曾经把端午与春节、寒食和中秋一同作为最重要的四大节日。中国的传统习俗传到了韩国,韩国人也在这一天使用艾草、菖蒲等植物驱病避邪,并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端午时节正是播完了种子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的时候。在朝鲜半岛的北部,这时候天气开始完全转暖,人们刚好希望伸展筋骨,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因此端午节在这些地方更热闹。朝鲜半岛的南部,也就是今天的韩国更重视中秋节,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见踪影,但是在韩国江原道的江陵等地方还保留了大规模的端午节活动。

  韩语中的“祭”与“节”的意义不同,相当于英文中的festival,指的是庆典活动。“江陵”这个村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长达50多天的端午节庆典活动,从阴历三月二十一直持续到五月初六。活动的目的是祭祀当地的山神和城隍,祈求风调雨顺,活动的内容则融合了儒家文化、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以及各种传统体育活动,是一个各阶层同乐的“传统文化大杂烩”。这里的人们为迎接端午节从阴历三月二十就开始泡神酒,四月初一开始向神灵敬神酒。之后神婆(汉)会进行类似“跳大神”的活动。四月十四,当地的地方官吏、乐师以及神婆(汉)组成60多人的队伍骑马去山神庙祭祀,村民们也浩浩荡荡地跟在后面。神婆(汉)会把神请到一棵树上,人们伐了这棵树带回村后供奉在庙中。神被请回后,地方官吏和乡绅们首先按照儒家传统进行祭拜。接着村子里最被信任的神汉(婆)就开始主持热闹非凡的祭神活动。在喧闹的农村打击乐的伴奏下,他们再次进行形似“跳大神”的祭神活动,引得全村人都来围观。五月初一端午祭进入高潮后,他们还会组成游行队伍穿行于村落的大街小巷,沿途进行祭神活动。这时候,村民们也参与到庆典中,摔跤、荡秋千,宛然一个村民体育大会。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目是在空地上围成圈观看官奴们表演的假面舞。官奴是当地最卑贱的人群之一,他们戴上假面扮作其他身份的人跳假面舞。这一舞蹈最初是为了取悦于神灵以祈福,但后来舞蹈故事里有了很多讽刺上层社会的内容,成了下层人民宣泄心中愤懑的一个渠道。这一“官奴假面舞”也被韩国指定为“无形文化遗产”。五月初六人们把神灵送回山,这次神、官、民、奴共同参与的“端午节庆典”才宣告结束。

  在日本殖民朝鲜的时期,日本统治者曾经试图消除其传统民间文化,例如很多神婆(汉)都被禁止活动。但是日本的文化殖民反而刺激了韩国人的民族意识,使韩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得到重视。韩国人现在使用的韩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重视,逐渐代替了汉字。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韩国越来越注重保存传统文化,增强国民的文化自尊心,端午节也在学者和重要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于1967年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第13号。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很多地方为发展经济也喜欢打文化牌。而“江陵端午祭”即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可以办成大众参与的娱乐项目,自然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韩国将其申报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并在2005年11月25日被通过,成为韩国“江陵”的一个重要品牌。

 

 

2009年“江陵端午祭”的宣传画报

 

如何看待“端午祭”引发的中韩文化之争  

  “江陵端午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传到中国,很多人误认为韩国把“端午节”作为韩国人创造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感到难以接受。最近笔者为研究人们对韩国的看法而进行了大量访谈,很多年轻人都谈到“端午节事件”是导致他们厌烦韩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当他们明白了“端午节”和“端午祭”的区别之后,其中很多人表示既然有这样的差别,韩国的做法可以理解。有位女大学生的回答非常有代表性:“西方人发明的乒乓球可以成为中国的国球,我们祖先创造的端午节在韩国变得更丰富,也不是一件坏事”。大多数被访者都认为中国不应该因此责备韩国人,反而应该反省自身,学习韩国重视传统文化的做法。看看我们的邻居们,日本在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保护传统文化,韩国也在1962年制定了类似的“文化财保护法”。他们早已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挖掘不仅是文化领域里的传承问题,还能够帮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我们了解自己本身,增强国民的自豪感。另外,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趋同化的今天,传统文化要素往往能够为我们的产品注入个性、魅力和丰富的故事,为创新提供养分。

  2005年年底,中国也开始对文化遗产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和登记,并把6月的第2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笔者所访谈的被访者们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个进步,之所以有这样的进步,可能也是因为“江陵端午祭”给我们上了一课。

  然而中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消息在韩国媒体上又引起了一波骚动。有韩国报纸小心翼翼地推测,如果中国把传统节日都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来报复韩国的话,韩国的国民可能会感到难以接受。如果这场“传统文化战争”打响,又会成为影响中韩关系的棘手难题。

  文化交流本来是美谈,文化同宗原本应该使我们感到更亲近,然而一个“原创与专利权”的问题突然横在中韩之间。文化不同于实物产品,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总是流动的,流到不同的环境中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尤其是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流入韩国、日本等地已经有千年历史,各个国家甚至相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在传承这些文化的时候都进行了修改和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国家如果能够证实其具有独创性的文化,那么在其申请“专利”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予承认。世界教科文组织在审核世界文化遗产时有“独创性”的准则,笔者的访谈发现大部分被访者们都同意这一原则,中国人的这一态度可能是那些预测“中韩文化战争”的韩国人没有料想到的。另外,既然是几个国家共同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我们何不作为共同的主人继续传承、交流和发展下去?

  如果这样想来,要解决中韩之间“传统文化原创之争”,重要的是两国人民之间能够对上述原则达成共识,通过积极沟通了解对方,理性分析每一个问题,最终达到互相理解和包容。话说起来简单,但可能做起来并不轻松。中韩两国人民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都有一群“愤青网民”。爱国是优秀品质,但如果发生了误会,有关方面又疏于沟通和引导,类似“端午节争端”的现象还会上演。听说今年的“江陵端午祭”邀请中国的学者参加,以促进我们彼此之间的了解。这种努力对中韩关系非常有益,可惜我们做的还不够多,宣传的还不够多。有了“端午节”的教训,希望我们文化交流的道路越走越成熟,希望文化能够继续为中韩友谊添砖加瓦。

 

 

 

端午节与端午祭

 
作者:王晓玲
2009-5-1 9:24:00 来源:原载《方圆》2009年5月
  感觉春天才刚刚站稳脚跟,超市里已经有粽子叫卖了。翻翻日历,还有几分生疏感的“端午节假期”已经在月底排队等候了,不由得掠过一阵欣喜。但马上又想到近年来中韩民间围绕端午节发生的一些争执,又觉得心头添了块垒。
   
同宗但不同版的端午节
   
  2005年11月25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在中国特别是网民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互联网上指责韩国“偷中国端午节”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很多中韩学者研讨会上这一事件也成了中韩民间传统文化争端的一个典型案例。虽然已经四、五年过去了,但今天很多人还会问我“韩国为什么把中国的端午节说成是他们发明的节日?”其实这其中存在着一些误会,那就是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江陵端午祭”不同于我们的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这毋庸置疑。中国学界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解释很多,普通人所熟悉的就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今天的端午节似乎只剩下吃粽子和电视里闪过的龙舟比赛的画面。依稀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有趣得多,缝香囊、挂菖蒲和艾草、吃咸鸭蛋,还会荡秋千。翻翻书本,端午节好像还有很多其它传统活动,可惜这些习俗都已经尘封太久了。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阴历计年法连同节气和很多节日都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周边国家。韩国的书本上在解释这些文化时也经常指出“是中日韩等国家共同拥有的”,大多数韩国人心中明白这些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中国。端午节也是如此,韩国江陵市端午节文化院的网站上也特意标明“端午节是中日韩三国共同的节日”,还详细介绍了朝鲜、中国与日本过端午节的不同习俗。但是韩国人认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有自己独创的文化内容,而且对保存韩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是他们将“江陵端午节”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
  韩国人古时候曾经把端午与春节、寒食和中秋一同作为最重要的四大节日。中国的传统习俗传到了韩国,韩国人也在这一天使用艾草、菖蒲等植物驱病避邪,并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端午时节正是播完了种子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的时候。在朝鲜半岛的北部,这时候天气开始完全转暖,人们刚好希望伸展筋骨,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因此端午节在这些地方更热闹。朝鲜半岛的南部,也就是今天的韩国更重视中秋节,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见踪影,但是在韩国江原道的江陵等地方还保留了大规模的端午节活动。
  韩语中的“祭”与“节”的意义不同,相当于英文中的festival,指的是庆典活动。“江陵”这个村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长达50多天的端午节庆典活动,从阴历三月二十一直持续到五月初六。活动的目的是祭祀当地的山神和城隍,祈求风调雨顺,活动的内容则融合了儒家文化、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以及各种传统体育活动,是一个各阶层同乐的“传统文化大杂烩”。这里的人们为迎接端午节从阴历三月二十就开始泡神酒,四月初一开始向神灵敬神酒。之后神婆(汉)会进行类似“跳大神”的活动。四月十四,当地的地方官吏、乐师以及神婆(汉)组成60多人的队伍骑马去山神庙祭祀,村民们也浩浩荡荡地跟在后面。神婆(汉)会把神请到一棵树上,人们伐了这棵树带回村后供奉在庙中。神被请回后,地方官吏和乡绅们首先按照儒家传统进行祭拜。接着村子里最被信任的神汉(婆)就开始主持热闹非凡的祭神活动。在喧闹的农村打击乐的伴奏下,他们再次进行形似“跳大神”的祭神活动,引得全村人都来围观。五月初一端午祭进入高潮后,他们还会组成游行队伍穿行于村落的大街小巷,沿途进行祭神活动。这时候,村民们也参与到庆典中,摔跤、荡秋千,宛然一个村民体育大会。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目是在空地上围成圈观看官奴们表演的假面舞。官奴是当地最卑贱的人群之一,他们戴上假面扮作其他身份的人跳假面舞。这一舞蹈最初是为了取悦于神灵以祈福,但后来舞蹈故事里有了很多讽刺上层社会的内容,成了下层人民宣泄心中愤懑的一个渠道。这一“官奴假面舞”也被韩国指定为“无形文化遗产”。五月初六人们把神灵送回山,这次神、官、民、奴共同参与的“端午节庆典”才宣告结束。
  在日本殖民朝鲜的时期,日本统治者曾经试图消除其传统民间文化,例如很多神婆(汉)都被禁止活动。但是日本的文化殖民反而刺激了韩国人的民族意识,使韩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得到重视。韩国人现在使用的韩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重视,逐渐代替了汉字。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韩国越来越注重保存传统文化,增强国民的文化自尊心,端午节也在学者和重要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于1967年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第13号。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很多地方为发展经济也喜欢打文化牌。而“江陵端午祭”即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可以办成大众参与的娱乐项目,自然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韩国将其申报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并在2005年11月25日被通过,成为韩国“江陵”的一个重要品牌。

https://edit.cass.cn/http/iaps.cass/UploadFile/2009649344975.jpg

2009年“江陵端午祭”的宣传画报
 
如何看待“端午祭”引发的中韩文化之争
   
  “江陵端午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传到中国,很多人误认为韩国把“端午节”作为韩国人创造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感到难以接受。最近笔者为研究人们对韩国的看法而进行了大量访谈,很多年轻人都谈到“端午节事件”是导致他们厌烦韩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当他们明白了“端午节”和“端午祭”的区别之后,其中很多人表示既然有这样的差别,韩国的做法可以理解。有位女大学生的回答非常有代表性:“西方人发明的乒乓球可以成为中国的国球,我们祖先创造的端午节在韩国变得更丰富,也不是一件坏事”。大多数被访者都认为中国不应该因此责备韩国人,反而应该反省自身,学习韩国重视传统文化的做法。看看我们的邻居们,日本在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保护传统文化,韩国也在1962年制定了类似的“文化财保护法”。他们早已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挖掘不仅是文化领域里的传承问题,还能够帮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我们了解自己本身,增强国民的自豪感。另外,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趋同化的今天,传统文化要素往往能够为我们的产品注入个性、魅力和丰富的故事,为创新提供养分。
  2005年年底,中国也开始对文化遗产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和登记,并把6月的第2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笔者所访谈的被访者们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个进步,之所以有这样的进步,可能也是因为“江陵端午祭”给我们上了一课。
  然而中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消息在韩国媒体上又引起了一波骚动。有韩国报纸小心翼翼地推测,如果中国把传统节日都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来报复韩国的话,韩国的国民可能会感到难以接受。如果这场“传统文化战争”打响,又会成为影响中韩关系的棘手难题。
  文化交流本来是美谈,文化同宗原本应该使我们感到更亲近,然而一个“原创与专利权”的问题突然横在中韩之间。文化不同于实物产品,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总是流动的,流到不同的环境中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尤其是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流入韩国、日本等地已经有千年历史,各个国家甚至相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在传承这些文化的时候都进行了修改和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国家如果能够证实其具有独创性的文化,那么在其申请“专利”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予承认。世界教科文组织在审核世界文化遗产时有“独创性”的准则,笔者的访谈发现大部分被访者们都同意这一原则,中国人的这一态度可能是那些预测“中韩文化战争”的韩国人没有料想到的。另外,既然是几个国家共同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我们何不作为共同的主人继续传承、交流和发展下去?
  如果这样想来,要解决中韩之间“传统文化原创之争”,重要的是两国人民之间能够对上述原则达成共识,通过积极沟通了解对方,理性分析每一个问题,最终达到互相理解和包容。话说起来简单,但可能做起来并不轻松。中韩两国人民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都有一群“愤青网民”。爱国是优秀品质,但如果发生了误会,有关方面又疏于沟通和引导,类似“端午节争端”的现象还会上演。听说今年的“江陵端午祭”邀请中国的学者参加,以促进我们彼此之间的了解。这种努力对中韩关系非常有益,可惜我们做的还不够多,宣传的还不够多。有了“端午节”的教训,希望我们文化交流的道路越走越成熟,希望文化能够继续为中韩友谊添砖加瓦。

端午节与端午祭

 
作者:王晓玲
2009-5-1 9:24:00 来源:原载《方圆》2009年5月
  感觉春天才刚刚站稳脚跟,超市里已经有粽子叫卖了。翻翻日历,还有几分生疏感的“端午节假期”已经在月底排队等候了,不由得掠过一阵欣喜。但马上又想到近年来中韩民间围绕端午节发生的一些争执,又觉得心头添了块垒。
   
同宗但不同版的端午节
   
  2005年11月25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在中国特别是网民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互联网上指责韩国“偷中国端午节”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很多中韩学者研讨会上这一事件也成了中韩民间传统文化争端的一个典型案例。虽然已经四、五年过去了,但今天很多人还会问我“韩国为什么把中国的端午节说成是他们发明的节日?”其实这其中存在着一些误会,那就是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江陵端午祭”不同于我们的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这毋庸置疑。中国学界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解释很多,普通人所熟悉的就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今天的端午节似乎只剩下吃粽子和电视里闪过的龙舟比赛的画面。依稀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有趣得多,缝香囊、挂菖蒲和艾草、吃咸鸭蛋,还会荡秋千。翻翻书本,端午节好像还有很多其它传统活动,可惜这些习俗都已经尘封太久了。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阴历计年法连同节气和很多节日都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周边国家。韩国的书本上在解释这些文化时也经常指出“是中日韩等国家共同拥有的”,大多数韩国人心中明白这些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中国。端午节也是如此,韩国江陵市端午节文化院的网站上也特意标明“端午节是中日韩三国共同的节日”,还详细介绍了朝鲜、中国与日本过端午节的不同习俗。但是韩国人认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有自己独创的文化内容,而且对保存韩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是他们将“江陵端午节”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
  韩国人古时候曾经把端午与春节、寒食和中秋一同作为最重要的四大节日。中国的传统习俗传到了韩国,韩国人也在这一天使用艾草、菖蒲等植物驱病避邪,并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端午时节正是播完了种子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的时候。在朝鲜半岛的北部,这时候天气开始完全转暖,人们刚好希望伸展筋骨,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因此端午节在这些地方更热闹。朝鲜半岛的南部,也就是今天的韩国更重视中秋节,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见踪影,但是在韩国江原道的江陵等地方还保留了大规模的端午节活动。
  韩语中的“祭”与“节”的意义不同,相当于英文中的festival,指的是庆典活动。“江陵”这个村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长达50多天的端午节庆典活动,从阴历三月二十一直持续到五月初六。活动的目的是祭祀当地的山神和城隍,祈求风调雨顺,活动的内容则融合了儒家文化、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以及各种传统体育活动,是一个各阶层同乐的“传统文化大杂烩”。这里的人们为迎接端午节从阴历三月二十就开始泡神酒,四月初一开始向神灵敬神酒。之后神婆(汉)会进行类似“跳大神”的活动。四月十四,当地的地方官吏、乐师以及神婆(汉)组成60多人的队伍骑马去山神庙祭祀,村民们也浩浩荡荡地跟在后面。神婆(汉)会把神请到一棵树上,人们伐了这棵树带回村后供奉在庙中。神被请回后,地方官吏和乡绅们首先按照儒家传统进行祭拜。接着村子里最被信任的神汉(婆)就开始主持热闹非凡的祭神活动。在喧闹的农村打击乐的伴奏下,他们再次进行形似“跳大神”的祭神活动,引得全村人都来围观。五月初一端午祭进入高潮后,他们还会组成游行队伍穿行于村落的大街小巷,沿途进行祭神活动。这时候,村民们也参与到庆典中,摔跤、荡秋千,宛然一个村民体育大会。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目是在空地上围成圈观看官奴们表演的假面舞。官奴是当地最卑贱的人群之一,他们戴上假面扮作其他身份的人跳假面舞。这一舞蹈最初是为了取悦于神灵以祈福,但后来舞蹈故事里有了很多讽刺上层社会的内容,成了下层人民宣泄心中愤懑的一个渠道。这一“官奴假面舞”也被韩国指定为“无形文化遗产”。五月初六人们把神灵送回山,这次神、官、民、奴共同参与的“端午节庆典”才宣告结束。
  在日本殖民朝鲜的时期,日本统治者曾经试图消除其传统民间文化,例如很多神婆(汉)都被禁止活动。但是日本的文化殖民反而刺激了韩国人的民族意识,使韩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得到重视。韩国人现在使用的韩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重视,逐渐代替了汉字。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韩国越来越注重保存传统文化,增强国民的文化自尊心,端午节也在学者和重要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于1967年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第13号。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很多地方为发展经济也喜欢打文化牌。而“江陵端午祭”即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可以办成大众参与的娱乐项目,自然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韩国将其申报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并在2005年11月25日被通过,成为韩国“江陵”的一个重要品牌。

https://edit.cass.cn/http/iaps.cass/UploadFile/2009649344975.jpg

2009年“江陵端午祭”的宣传画报
 
如何看待“端午祭”引发的中韩文化之争
   
  “江陵端午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传到中国,很多人误认为韩国把“端午节”作为韩国人创造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感到难以接受。最近笔者为研究人们对韩国的看法而进行了大量访谈,很多年轻人都谈到“端午节事件”是导致他们厌烦韩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当他们明白了“端午节”和“端午祭”的区别之后,其中很多人表示既然有这样的差别,韩国的做法可以理解。有位女大学生的回答非常有代表性:“西方人发明的乒乓球可以成为中国的国球,我们祖先创造的端午节在韩国变得更丰富,也不是一件坏事”。大多数被访者都认为中国不应该因此责备韩国人,反而应该反省自身,学习韩国重视传统文化的做法。看看我们的邻居们,日本在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保护传统文化,韩国也在1962年制定了类似的“文化财保护法”。他们早已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挖掘不仅是文化领域里的传承问题,还能够帮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我们了解自己本身,增强国民的自豪感。另外,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趋同化的今天,传统文化要素往往能够为我们的产品注入个性、魅力和丰富的故事,为创新提供养分。
  2005年年底,中国也开始对文化遗产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和登记,并把6月的第2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笔者所访谈的被访者们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个进步,之所以有这样的进步,可能也是因为“江陵端午祭”给我们上了一课。
  然而中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消息在韩国媒体上又引起了一波骚动。有韩国报纸小心翼翼地推测,如果中国把传统节日都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来报复韩国的话,韩国的国民可能会感到难以接受。如果这场“传统文化战争”打响,又会成为影响中韩关系的棘手难题。
  文化交流本来是美谈,文化同宗原本应该使我们感到更亲近,然而一个“原创与专利权”的问题突然横在中韩之间。文化不同于实物产品,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总是流动的,流到不同的环境中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尤其是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流入韩国、日本等地已经有千年历史,各个国家甚至相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在传承这些文化的时候都进行了修改和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国家如果能够证实其具有独创性的文化,那么在其申请“专利”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予承认。世界教科文组织在审核世界文化遗产时有“独创性”的准则,笔者的访谈发现大部分被访者们都同意这一原则,中国人的这一态度可能是那些预测“中韩文化战争”的韩国人没有料想到的。另外,既然是几个国家共同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我们何不作为共同的主人继续传承、交流和发展下去?
  如果这样想来,要解决中韩之间“传统文化原创之争”,重要的是两国人民之间能够对上述原则达成共识,通过积极沟通了解对方,理性分析每一个问题,最终达到互相理解和包容。话说起来简单,但可能做起来并不轻松。中韩两国人民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都有一群“愤青网民”。爱国是优秀品质,但如果发生了误会,有关方面又疏于沟通和引导,类似“端午节争端”的现象还会上演。听说今年的“江陵端午祭”邀请中国的学者参加,以促进我们彼此之间的了解。这种努力对中韩关系非常有益,可惜我们做的还不够多,宣传的还不够多。有了“端午节”的教训,希望我们文化交流的道路越走越成熟,希望文化能够继续为中韩友谊添砖加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