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南湖周边湖景房林立,湖景不再
(图源网络)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感谢新华网博客首页推荐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财经·股市·理财”栏目推荐
感谢光明博客首页“原创精华”栏目推荐
感谢形象网论坛首页“形象锐评”栏目推荐
争建“湖景房”怎样让城市湖景不再
——阅报随话(134)
号称坐拥百湖的武汉,如今湖景房遍地开花。据有关统计,目前武汉市在售和待售楼盘中,有97个楼盘在武汉的30个湖泊之畔。在武汉市,“湖畔、水岸、临海”的湖景房广告词不绝于耳,湖泊成了开发商的必争之地。另据武汉市水务局统计,2002年武汉市还有200多个湖泊,10年过去,现在只剩下了160多个。其中,消失最快的是中心城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7个湖泊现在仅保留了38个,平均每两年消失了3个湖,不少湖面被开发商逐渐蚕食。
其实,这种景象不仅仅出现在武汉,“湖景房”现象早已在不少城市泛滥成灾。
湖北黄石从2005年至今,湖景楼盘大幅增多,湖景房呈现低密度、低品质、数量多、污染多的特征。如今的黄石诸多湖泊,风景和风韵已经大不如前。
江西南昌一些明令禁止填埋和整治保护的湖泊,如黄家湖、青岚湖也正在被填湖造地,一批批湖景房即将开工,风光无限的“湖景”正在被开发商蚕食。
一些小城镇争食“湖景房”现象也很热闹,有“百湖之镇”美誉的江苏吴江汾湖,目前全区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湖景房项目达到30多个,在开发的过程中汾湖的环境已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一些沿江沿河沿海城市的“江景房”、“河景房”、“海景房”也是触目皆是。近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却在河道两岸冒出了许多河景房。有人戏称,不用太久,苏州河两岸将变为一道水泥高楼组成的“峡谷”。
早些年,媒体纷纷报道的南京莫愁湖“河景房”现象更是典型案例。莫愁湖东岸是万科金色家园小区,共有12幢住宅楼临岸建造,最低的18层,最高的30层,基本封死了莫愁湖东岸。紧邻这12幢大楼南边的是“名湖雅居”小区的多幢高楼,位于莫愁湖东南方向,与“万科”连为一体,把莫愁湖的南面封闭了。如今,站在湖畔高楼上向湖里望去,莫愁湖就像一个“城市洗脚盆”。(本文有卫星图像为证)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各地争建“湖景房”现象呢?
一言以蔽之,是巨大的商业利益造成了城市规划的一大败笔!
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稀缺的湖景资源,造就了临近湖泊区域开发项目拥有的巨大升值潜力,开发商由此赚取相当高的利润。近年来,房地产掠夺式地开发湖泊资源,近湖高楼林立,“湖景房”经常成为小区楼盘的一个“卖点”,凡是“沾水”的楼盘都有巨大的增值空间,价格会相应高出很多。如在武汉南湖北岸的一个楼盘,可以看湖的多层售价均价都比远离湖面的该楼盘高层价格贵了1000多元,而与南湖北岸湖边公园一路之隔的直接望湖独栋别墅,价格则更高。再如,在南京紧紧围住莫愁湖东岸的12幢高层房价狂涨,附近的一些二手房随之狂涨升值。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开发商都想离湖近些再近些,这样也就让湖越来越小,曾经的湖景房早已湖景不再。
武汉一些市民哀叹:“南湖就快被楼盘包围了”。南湖的西面早就开发的差不多了,南湖山庄、明泽丽湾、丽岛花园等多个楼盘都是围着湖岸建设的,明泽丽湾小区就直接把一个湖汊围进去了。南湖北岸目前正是一片火热的建设场景,紧贴着岸边的公园是一排已建成的小别墅和多层的楼盘。南湖东岸多个临湖楼盘正建设得如火如荼,多数临湖楼房都已经封顶待售。其实,临湖而价格高昂的湖景房如今却无湖景可看。原来2006年前后临湖的一块地竖起了三栋20多层的高层住宅,挡住了先前湖景房的视线,湖景房也就成为历史。而且由于是填湖造房,2009年以来这里的多个楼盘出现沉降、裂缝。湖泊污染和蚊虫的滋扰也让购买了湖景房的市民难以享受湖景。很多业主反映,每逢下雨,南湖翻塘,死鱼恶臭连连。一进入夏季就不敢开窗,蚊虫更是猖獗。湖开发了,污染问题没人管了,花大价钱买来的湖景房却无法享受。
同样,在如今的南京玄武湖边上,一座座豪宅拔地而起,均以高度60米的18层高楼建筑为主,有的竟达28层,高度100米。当年朱自清曾在《南京》一文中写过玄武湖:“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易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如今,玄武湖原生态的“一览无余”的优美天际线和“烟水苍茫”的良好环境已经被破坏无遗。

(上图)黄石市青山湖旁楼盘林立/(下图)南京莫愁湖公园周边高楼林立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BD/67/67.jpg
“城市洗脚盆”——最新版南京地区谷歌卫星地图显示的莫愁湖地区图像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不禁要问:如果说,商业资本有攫取利益、追逐暴利的本能,那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干什么呢?很显然,规划部门对此现象是难辞其咎的,因为没有规划局的批准同意,房地产商是难以操作的。事实上,在“湖景房”围湖大兴土木的热潮中,临水而建的各处豪宅因大煞风景曾备受公众和学者的指责。但指责归指责,结果呢?政府收回了极高的土地拍卖价,开发商也赚了个盆满钵满。原本作为公众资源的城市湖泊成了豪宅的“洗脚盆”,普通民众则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享受风景。以前,市民们早晨五六点钟在湖边散步,能见到晨曦在湖波上荡漾,一幅日出醉人风光,可现在到了早晨9点多钟,也很难见到湖面洒满阳光。市民们再也见不到昔日“水面荷花堤上柳”的美丽风景了,这是城市的损失,也是城市市民的痛苦。
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对失范的市场行为予以调控与规范,以及对公共利益和公共财产予以维护。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守护者,地方政府理应通过召开规划听证会等广纳民意,并在此基础上谨慎决策,在城市开发和公众利益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契合点,这也是政府的执行理念和能力具体表现。如此,方能从根本上遏制开发商借城市景观渔利的冲动,方能有效地保护公众景观资源不被瓜分。现在,任凭地产商们圈地造楼,大肆侵占、破坏自然风景,既体现出政府职能的失落、管理手段的缺失,也表明许多地方政府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驱动下,甚至在满足一己私利的欲望下,忘记了自己所代表的公共利益。近日,历时16年的《湖北省湖泊管理保护条例》出台,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填湖建房,对于填湖建房行为最高可罚款50万元。这无疑是城市的福音,政府终于出手对房产商争建湖景房行为予以制止了。然而,人们也在质疑:没有政府规划等部门的批准,湖景房怎会泛滥成灾?如果罚了款,是不是还可以填湖建房?对财大气粗的房产商来讲,区区50万元算什么?!
由此,人们怎么能不担心,如果各地政府不迅速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还在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并将由此带来的巨大土地出让金和税收作为地方政府最大的政绩,那么,“湖景房”围湖热潮将依然不减,“河景房”、“江景房”乃至“海景房”将依然泛滥成灾!
博文推荐链接
争建“湖景房”让城市湖景逐渐消失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
争建“湖景房”怎样让城市湖景不再 (博客日报首页“财经·股市·理财”栏目)
争建“湖景房”怎样让城市湖景不再 (光明博客首页“原创精华”栏目)
争建“湖景房”怎样让城市湖景不再 (新华网博客首页推荐)
争建“湖景房”却让城市湖景消失 (形象网论坛首页“形象锐评”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