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则徐塑像
(图源网络)
感谢新浪博客首页“文化”栏目推荐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推荐
感谢新华网博客首页“故事·讲述”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今日看点”“文教·军事·体育”栏目推荐
感谢光明网首页“热点博文”、光明博客首页“原创精华”栏目推荐
形象网论坛首页“历史”栏目
监考官林则徐怎样把住乡试阅卷关
今年高考刚过,关于高考作文一如往常的议论纷纷。网上有高考作文阅卷是“草菅人命”之说,此说或许有些过头,但并非无稽之谈。从古至今的作文考试,阅卷评分确实是对考生性命攸关的事情。近翻阅清朝林则徐的《林文忠公证书》,深有感触。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林则徐时任江苏巡抚,接皇帝诏令为江苏、安徽正科乡试试院监考官。尽管林则徐接到特派诏令时离八月乡试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但他一到江苏后,立即遵照考场条例要求,将监考官应办理的事务预先做了布置。同时,林则徐还写了一份奏折,建议制订一份乡试同考官校阅章程,对科举考试特别是阅卷过程进行整顿。
科举考试与阅卷制度,从唐到清,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细密,也越来越程式化。这种制度对于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性确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阅卷规定越来越繁琐,阅卷的工作量越来越大,阅卷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也随之滋生。清道光朝在科举阅卷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直隶和各行省的同考官身体状况和文理水准不佳,影响阅卷质量;二是当时科举考试中严重的舞弊抄袭现象没能在阅卷中加以清除。
清朝科举考试阅卷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是大量的。如以誊录而言,古人使用毛笔,书写速度慢,所需人手多,如清代所雇的书手一省就常常要数百上千人。林则徐举例说,江南人才集中,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有时多达一万四千人。如果安排十八个同考官阅卷,每个考官大约需评阅八百多份。如果说,首场试卷可能还认真一点,二场、三场试卷的荐阅往往就容易流于敷衍了事。然而,这种需要充沛精力和丰富学问的阅卷工作,当时在直隶和各行省却大多是年老的举人充任,他们大多缺乏充沛的精力去认真批阅试卷。同考官中即使有近期考中的进士,由于他们后来大多经常处理文书簿册、钱粮会计之类事务,“文理日就荒芜”。各省的总督、巡抚虽按惯例考试选拔同考官等考官,也仅仅是走过场而已,都在用年老的、学问差的人员滥竽充数。
同时,当年考试中舞弊抄袭的现象极为严重。一些考生除了允许在策问中引用相同的经史文句外,其四书经文考试中全篇抄袭旧文。经林则徐调查,考生进入考场偷偷夹带材料有三种情况。一是专带有典制、掌故的诗文和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籍以及写作策问的材料;二是小作坊刻印的小本成文书;三是请人代写的应对四书题目的文章。一些家塾教师兼帮人写文章,一篇可得二三百文制钱到一元洋钱不等。这些文章大多拼凑前人文章,一篇多卖,互相传抄。(这种情况至今仍在重演,今天称其为“范文”,更加堂而皇之。)由于阅卷官水平不同,而且雷同的人不一定都由一个人阅卷,于是出现这篇被选中,而那篇却落选的情况。即使发现这种情况后文章落选,但事后对当事人也没有做任何处罚,使得那些靠抄袭而侥幸考中的人仍然无所顾忌。
针对乡试阅卷中的弊端,林则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其一,选用身体文章俱佳考官。林则徐对负责考试的各类人员包括同考、提调、监试、收掌等进行慎重挑选,任用了一批“文理优长精神振作之员”,淘汰了一批“年老荒庸滥行充数”者。
其二,制定主考及同考官批阅试卷要逐篇分批章程。当时乡试阅卷中有个同考官争先推荐的毛病,同考官们在拿到第一场试卷后,大致浏览一遍后便定出好坏,将合意的放在一起,加批语后推荐给主考官;稍不满意的就归入落选试卷之列,不做任何批示。同考官们最初的想法是等优秀的试卷推荐完毕后,再仔细阅看落选试卷,以便决定是否推荐。然而往往是第一场试卷还没有推荐完,第二、三场试卷又陆续送来,为了将自己推荐中选的考生尽早供主考官参考,同考官们相互争赶时间推荐,哪有时间再去认真阅看那些落选的试卷,不过随意点评敷衍应付了事。林则徐不无愤慨地说:“似此校阅情形,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连道光皇帝都怒斥道:你们这些草率从事的房官,在考取之前,与其他许多读书人没什么两样,而现在对于落卷竟漠不关心,设身处地想一想,能够忍心吗?
于是,林则徐做出规矩:除了第二、三场试卷的批语不作要求外,第一场的四篇文章必须每篇批出。凡是含糊字眼,如“欠精警”、“少出色”等,一概不许使用。同时,林则徐还要在中选文章揭晓后,再亲自将落选文章加以复查,如果发现首场文章不错,但却只点评了几行的,将据实报告皇上,给予处罚,以此来警告其他阅卷者减少惰性。如此一来,同考官们因有这些章程条例约束,阅卷不敢马虎、草率,对于衡量及选拔优秀人才大有好处。
其三,请求皇帝宽延阅卷时间。林则徐考虑到,仅正科乡试首场的三篇文章一首诗,每份试卷就有两千多字,即使投入全副精力认真阅卷,每天也只能阅四十份,而每个同考官一共要阅八百份,按此计算需二十多天才可阅完一场。为了将落选的试卷全部审阅一遍,林则徐奏请皇上在不超过揭晓最后期限的条件下,能否宽延几天。这样,时间充足,主考官和同考官或许可以仔细阅卷,使才能出众人才不至于被遗漏。
其四,认真把住阅卷关,严惩夹带舞弊情况。针对当时一些考生夹带资料作弊情况,林则徐抓住作弊文章“雷同化”的特征,采取严厉手段。一,除了在策问中援引的语句可以不管外,凡发现文章中若有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雷同达三行以上的便要严惩。二,全部批阅落选试卷,发现与中选试卷文章雷同的,追查中选者,让雷同抄袭者很难蒙混过关。三,严惩抄袭舞弊者。主考官将雷同抄袭者的名字记下来,揭榜后将名单交由林则徐亲自查办。凡正途贡生监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秀才,按照考场条例降级一等,罚他们做对读生帮助校对试卷抄本;假如是花钱捐纳而进入国子监读书的人,以后不准参加应试;对全篇雷同抄袭的人,不管是谁,一律取消考试资格,永不准再考。
由于笔者掌握的史料有限,林则徐所监考的江苏、安徽地区正科乡试后的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但在此次乡试中透露的科举考试阅卷弊端和反弊端措施还是值得后人思考的。虽然,今日之高考不能与昔日之科举考试同日而语,但史料中揭露的科举考试中抄袭舞弊之习,对今天高考作文中“范文”的教学、推销之习,不无讽刺和警示意义。科举考试阅卷中的种种弊端至今还阴魂不散,引人深思。而林则徐在阅卷中“细心勤阅”,爱护考生的高贵品质,更是让后人崇敬。


上下图为四川阆中古城内学道街的阆中贡院,是清朝乡试的地方,故又称“清代考棚”。
博文推荐链接
监考官林则徐如何惩罚夹带舞弊考生
(新浪博客首页“文化”栏目)
监考官林则徐怎样把住乡试阅卷关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
林则徐怎样把住“高考”阅卷关“兰亭作家”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
林则徐怎样把住“高考”阅卷关 (新华网博客首页“故事·讲述”栏目)
监考官林则徐怎样把住乡试阅卷关 (博客日报首页“今日看点”栏目)
监考官林则徐怎样把住乡试阅卷关 (博客日报首页“文教·军事·体育”)
监考林则徐怎样把住乡试阅卷 (光明网首页“热点博文”栏目)
监考官林则徐怎样把住乡试阅卷关 (光明博客首页“原创精华”栏目)
监考官林则徐怎样把住乡试阅卷关
(形象网论坛首页“历史”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