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大学生“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在为老人服务(图源网络)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感谢光明网首页“时政频道”、“光明社区·热点博文”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建言献策”栏目推荐
感谢东方博客首页头版推荐
临终关怀缺失为何直击医疗制度缺陷
——阅报随话(126)
前不久,上海一名中学的高中语文老师秦岭因老父患有肺癌、脑梗等多种疾病,却频遭医院拒绝继续收治,于是在博客发文呼吁“为癌症晚期病人提供一个有尊严、稳定而安全的就医环境”。该博文迅速获得上海市委书记的微博回复,表示癌症晚期患者住院难的问题确实存在,是目前医疗体制缺陷造成。虽然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但患者和家属的呼声值得关注,党和政府有责任加快推动改革,争取尽早有所突破。
上海市委领导回复癌症晚期病人家属博客公开信一事,引发了市民广泛的热议,更引发了公众对于现行医疗制度缺陷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数据推算,2010年上海癌症死亡患者数已超过5万人,这是十年前数字的一倍多,而照料一名癌症晚期患者,至少会影响两个家庭,这也意味着上海已至少有10万家庭,数十万人象秦老师一样要饱受亲人无处入院的煎熬。这也是为什么秦老师的博文会得到这么多网站转发,并得到上海市委领导高度重视的原因,甚至是将临终关怀问题上升到制度的高度去思考解决办法的原因。
临终关怀问题,复杂点说,就是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简单点说,也就是让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临终关怀”一词最早始于国外。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克里斯多弗医院,是由英国护士桑德斯于1967年创办。20世纪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临终关怀”一词在我国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目前,我国有些地区进行了临终关怀机构的探索,这一人性化的服务,赢得了病人、病人家属以及社会的肯定与欢迎。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临终关怀在我国并没有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临终关怀的缺失反映了我国现行医疗制度的缺陷。
其一,医疗体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还不健全,对临终关怀的发展规划及卫生政策更是一项空白。另外,我国的保障制度不健全也是阻碍临终关怀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大陆地区至今没有针对“临终关怀”这一特殊服务的专门性政策、行业标准以及相关规范,“临终关怀”医院都是被视为普通的一级综合医院,这带来不少困扰。政策不配套,而且又要自负盈亏,使得各“临终关怀”医院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同时,缺乏行业标准,还导致一些“临终关怀”机构出现了医疗服务不规范、收费不规范等问题,亟需出台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
其二,资金不足和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首先,政府财政支出对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项目相对较少。其次,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的医疗、保健的需求快速增长,对社会的压力加大。再次,临终关怀这项服务本身也具有特殊性,医院不可能靠临终关怀专科赚钱。因为接受临终关怀的病人采取姑息治疗,用的都是一些相对便宜的缓解病症的药物,医院不仅不赚钱,还要拿出钱来给予补贴。同时,临终关怀病房医护人员要接受很多岗前培训,病房设施也要比普通病房投入大,所以从医院本身的利益出发,如果没有额外的资金支持,设立临终关怀这个项目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其三,缺乏一个比较完整的、符合病人需要的医疗护理产业链。许多晚期绝症病人,需要的主要是护理,减轻病痛并获得临终关怀,而以提供急症治疗为主的医院并不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合适场所。如果让慢性病病人和晚期绝症病人长时间占用医院病床,大量急症病人不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而且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低效使用。目前,由于医疗护理产业链的不健全,只能让医院来应付病人的所有需要,既造成医院的无所适从和应接不暇,同时使得病人和家属缺乏其他选择。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
其四,现有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不合理。晚期病人之所以一定要挤在医院内,很大程度上也与现有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有关。病人只有住在医院才能得到医保的支付,而在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家庭护理便无法得到支付。因此,病人只能想方设法在各家医院之间打游击战,这既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痛苦,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现有的各种社会医保有报销封顶线,只能报销一个地区人均收入6倍的水平,而且一些绝症需要的关键药物不在报销范围内,从而使因病致贫的问题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其五,临终关怀医护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临终关怀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特别高。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不仅需要有高度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而目前,我国医疗机构没有成熟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作为指导,国内的医学院校也还没有设置临终关怀的相关课程,既没有专科教育,也无专科医生。临终关怀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匾乏,工作态度差,工作主动性欠缺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临终关怀服务总体质量大大降低。
其六,慈善组织和义工服务不能满足需要。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他们的运行经费很多都来源于慈善机构的捐赠。而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大多依靠自身医疗的业务收入来维持,政府投入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这样就大大制约了它的发展,并且中国的慈善组织本身发展也很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另外,在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中,照护和日常事务性工作全部由训练有素的义工来承担。而义工服务在我国的发展相当缓慢,参与服务的义工数量非常少,且义工的来源阶层尚不广泛,目前多来源于学生志愿者和病人家属,无论参与人数还是服务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秦老师的痛苦绝不是个别家庭的痛苦。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900万,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和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慢性病病人的人数迅速增加,为晚期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务,无疑是社会尤其是政府不可回避的职责。要缓解社会这一群体的痛苦,绝不是个别医院或者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多部门协同,以制度创新来回应这一城市老龄化提出的新挑战,早日补上这块公益服务的短板,让那些走到生命最后时刻的人们感受到人世间最后一刻温暖。
博文推荐链接
临终关怀缺失直戳医疗制度的缺陷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
临终关怀缺失显医疗制度缺陷
(光明网首页“时政频道”、“光明社区·热点博文”栏目)
临终关怀缺失为何直击医疗制度缺陷 (博客日报首页“建言献策”栏目)
临终关怀缺失为何直击医疗制度
(东方博客首页头版)
本文列入光明网友文章被选载选用情况每周(3月10日—3月16日)总结榜(光明网时政频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