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端午祭是同一个节日吗
——阅报随话(14)
从今年起,端午节和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变成了公共假日。于是,关于端午节的介绍和讨论的文章也多起来了,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李庆本的访谈录《端午节·屈原·端午祭》,对前些时候国人关心的韩国端午祭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事作了澄清。现摘要介绍一下,也算学习吧。
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也叫端五节,端即初。有人认为端五节之所以叫端午节,是因为原来的端五节选择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唐以后,端午节是一个大节日。有人说端午节本来为禳毒气或者驱除蚊虫之节日,或者是纪念春秋时吴国贤大夫伍子胥的节日,不过现在一般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投汨罗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以粽子投水,飨祭屈原,又有龙舟竞渡,象征着拯救屈原。(方铭)
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2005年韩国成功地将端午祭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不过此端午祭,非彼端午节也。韩国江陵的端午祭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虽然过节的日期都在五月五日,但其节日风俗却跟中国的端午节迥然不同。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习俗包括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等,这些习俗在韩国的端午祭中没有。韩国的端午祭并不纪念某个人,更多是与节气和自然有关,认为春去夏来,万物生长繁茂,人们在这样的节气采取一定形式进行庆祝。他们的祭祀对象大多是自然神,如“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等。韩国把端午这一天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按照韩国特有的风俗,在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虽都在同一天,但是已经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了。(李庆本)
端午节为何没能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没能在“第一时间”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缘,有许多客观理由。首先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申遗”每两年举行一次,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一项。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进入。2003年10月,第32届全体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同年11月宣布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入选。2005年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长调民歌被宣布为“代表作”。前不久又公布了第四批代表作,中国的粤剧入选。
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分别于2006年6月和2008年5月公布了两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一批名录中有端午节,在第二批国家级名录中,屈原的传说也被列入其中。目前中国进入联合国代表作名录的五项代表作:昆曲、古琴、木卡姆、蒙古长调和粤剧,均属艺术类。民俗类的传统节日还没有。当然从理论上讲,两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申报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作名录,而实际上能够申报的项目每两年才有一项,所以总得有个先后次序。所以中国的端午节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结缘,是可以理解的。(李庆本)
【随话】据我手头的资料,端午节在北方起于五月五日是恶日,端午是驱邪避恶之日。在南方,起自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和龙舟竞渡。北方至迟在战国时期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产生了以驱除毒虫为主要内容的种种风俗。同样,出土于战国时期的文物也表明,那时南方已有龙舟竞渡风俗,而且不仅仅限于吴越地区。可见,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也传到了周边各个国家,在东方国家尤其是韩国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统了。所以,应该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无可争辩的。
从专家介绍,我们也知道了端午节和端午祭不是同一个节日,于是也就知道了韩国没有抢走我们的端午节。确实,对我们的那个东方邻居“申遗”的“爱好”,中国人都接受不了,有时很生气。一会儿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一会儿说中医是他们发明的,一会儿说活字印刷术是他们发明的,等等。有学者指出,少数韩国人的这种意识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随着韩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少数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始膨胀的缘故。对此,我认为,对待少数韩国人怪异的文化观点,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是不必太当真,着急上火,口诛笔伐。二是不能不当真,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从民族文化安全的角度说,我们要从这些争论中反省自己,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方面切切实实地做些工作。
同时,韩国端午祭的入选的确应该促进我们反思。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是什么东西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参与者、参观者?这不能不归功于韩国江陵市政府对民间无形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保护。正是这一举措,使得一个民间节日成为江陵文化的标志,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供人类享受;成为外界认识韩国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个窗口。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的发祥地,传统资源非常丰富,但资源如何保护、如何开发利用?这是我们马上要做的事情。为此,首先要政府重视、文化管理部门重视,有意地加以培育和保护,同时加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包括现代的有些游戏规则也放到传统文化里头去了,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使其有世界性影响。其次,必须是有创造性。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必须有创新并且和现代形式结合的这种新创意,这样才能保护这些无形文化遗产。
现在,端午节已经被设为公共假日,这将会更好地唤醒我们民族对传统的记忆,强化国人的文化认同。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但我国的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不要当我们老祖宗的好东西真的被人家抢走了,才着急起来,这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这会愧对老祖宗的,也会愧对我们的后代的!
此“端午”非彼“端午”
皮卡丘
又到端午节了。这几天,一些媒体围绕着端午的起源展开讨论,并将韩国的端午节也搬出来。还记得六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引发中国媒体热议,认为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 “抢注”了。相信很多人与我当时一样,感觉 “义愤填膺”。但最近,中国很多专家在经过调查后发现,此 “端午”非彼 “端午”。
端午节源于中国楚地,韩国江陵端午祭以民风教化、巫觋复古闻名,增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韩国官方也承认,作为一个季节性的节日,发源于中国的端午在中世纪就传播到东北亚,经过好几代人的时间,转化成江陵端午祭,成为一个朝鲜半岛的独特节日。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唯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江陵端午祭的源起虽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关,但与端午节习俗并不相同。它主要是指当地的一种祭祀活动,祭祀的也多是韩国才有的神灵,如大关岭山神等。它不过是以端午为时间点,韩国民众迎送各种农业神的一种信仰活动,虽有儒教祭仪,但巫俗祭仪多是大韩民族才有的文化内容。即便韩国民间过端午节,也不吃粽子,吃的也是艾子糕、喝的是益仁汁,还要洗头,与中国端午习俗也大不相同。
韩国江陵对端午文化保护得非常好。据说,江陵端午祭的活动丰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礼 (谨酿神酒——送神仪式)、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 (这些都是地区或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等;庆祝活动,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夜间活动,如国乐表演、伽琴并唱等;艺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每年,江陵端午期间都能吸引到大批的海内外游客。
尽管,此 “端午”非彼 “端午”,但毕竟端午的源头在中国,而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却不是中国,叫人觉得有些遗憾。六年前,我们因为韩国端午成功申遗而 “愤怒”,六年后,我们已经看清了中韩对端午风俗保护的差距,但是这六年我们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态度好像没有什么改变。现在很多传统节日的 “传统味”早就不浓了。比如端午节,插艾蒿、挂菖蒲、佩香囊、包粽子、赛龙舟……这些仪式都曾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都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或多或少地遗失。以至于有人把传统节日叫做 “打捞失落的仪式”,就是每到这一天把记忆深处的传统文化回忆一遍。不知道还要用多少个六年,才能使那些淡忘的 “传统味”真的回到我们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