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28/25/25.jpg
可怜天下父母心——会宁陪读家长群像(拼版照片) (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张继伟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博客报道]栏目推荐
贫困县农民缘何不惜代价陪读成风
——阅报随话(86)
随着高考临近,考生家长简直比孩子还紧张,不少考生父母把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考试上,出现了焦虑烦躁、寝食难安等症状。可是,你知道吗?在中国西部甘肃的扶贫重点县会宁县考生的陪读家长,孩子们能否高考成功,对于他们来说,那是比生命还要紧的一件天大的事情!
读了近期关于会宁县农村陪读现象的一些报道,心里沉甸甸的,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感觉。近年来,“陪读风”在甘肃会宁一些农村渐起,一些农村家庭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不惜代价到县城、乡镇租房陪读。这些农民缘何不惜代价“陪读”?对陪读现象应如何正确解读?它将给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难题,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予以重视和逐步解决。
据新华社记者对会宁县一处很有名的“陪读村”的采访,来自会宁平头川乡双头村的貟焕录老人和他的老伴,已在会宁县城陪读了4年,先是陪同大孙子在县城一初中补习,孙子考上会宁一中后,又继续陪读了3年。69岁的貟焕录说:“陪读到几时不好说,还有一个孙子在上高一,一个即将上高中,只要身体不垮,恐怕还得陪上几年”。貟焕录租住的院落共有9个房间,已租出的7间住的都是陪读户,一户一间。貟焕录租的房也就10平方米左右,用木板搭了两张简易床,大床睡三个人,小床睡一个人,门边搭有炉灶,吃饭睡觉都在这间小屋内。记者注意到,由于房间小,没有书架、课桌,孙子的课本、复习资料不得不垫在褥子下。
记者调查中发现,陪读现象不仅在高中学生中很兴盛,而且已开始在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出现。有的农民甚至彻底放弃老家的一切,陪同儿女在县城读书。会宁县幼儿园里969名幼儿中约有五分之一来自农村,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在城里定居、有的在城里务工,还有的纯粹陪读。在一些乡镇陪读现象同样存在。刘寨乡是会宁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距县城100多公里,最近几年乡政府所在地租房也很紧张,主要是周边村庄的家长陪读租房,现在全乡约80%的小学生集中到了乡中心小学,有的村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家在乡镇或县城陪读。
甘肃会宁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却是西北的教育大县和甘肃省的“高考状元县”。目前,会宁县4所高中1万多名学生中,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会宁县城已形成几个规模不小的“陪读村”,不少农村家庭把供孩子读书上大学看做是改变贫困的主要出路。据估计,会宁县城陪读家长的人数多达数千人。会宁县在教育上取得的突出成绩,主要经验就是“学生苦学,家长苦供,教师苦教”。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县已经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5万多名优秀毕业生。
这些农民缘何不惜代价“陪读”?
在会宁县教育部门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气候恶劣,连年干旱,土地收入微薄,父母迫切希望孩子走出农村,因此全力供孩子读书。二是近年农民通过务工等途径,生活条件好转,因而追求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陪读家长选择进城陪读,心中也有一笔账:如果孩子能考上县里好学校,考大学就有希望,就能走出农村。同时,陪读经济上也更划算:孩子在学校吃住,一天得10多元,一学年少说得两三千元,还吃不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不好。家长陪读专门做饭,一天4个人也才十来块钱,孩子还能吃得好;二是可以监督孩子学习,防止孩子学坏。再者农村土地收入微薄,年轻父母到县城陪读,还能利用闲时打点零工。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28/13/13.jpg
陪读家长张瑞华老人在给她的孙子添饭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28/14/14.jpg
陪读家长吕英华站在租住房前等孙女回家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28/12/12.jpg
会宁二中的两名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一个“陪读村”,在这个小院子里,共有24户陪读家长租房居住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28/28/28.jpg
会宁二中学生吕东琴回到租住房后,与陪读的姑姑在一起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B/28/27/27.jpg
会宁二中的学生走在放学的路上,学校附近是会宁县城“陪读”家长最为集中的地方
对陪读现象应如何正确解读?
对于陪读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予以否定。大而言之,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学历改变命运,农民子女很大程度上只有靠读书才能走出贫困地区,从而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在会宁这样的贫困山区,确实需要通过大规模教育移民,让更多人走出去发展,陪读现象的出现是当地学生家长重视教育的表现。小而言之,孩子成长中需要与大人多沟通,当前的校园周边环境也不够好,有条件的家庭,家长陪读有好处。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陪读现象加剧了一些家庭生活贫困化。农民离开了土地,生活成本立即上升。陪读造成了近年来租房生意火爆,房价抬升,对于很多陪读家庭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项开支。为此不少陪读家长只能靠打小工、开三轮甚至捡破烂来维持生计,支付房租。陪读现象也加剧了教育资源不平衡。大量涌进县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农村孩子,直接催生了特大班额的出现,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贫困县陪读现象,说到底,是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的问题。贫困县高中陪读现象的大量存在,与贫困地区资金匮乏,高中办学投入不足有关。会宁县出现“农村学生往中心乡镇转,乡镇学生往县城转”这样的流失链条轨迹,导致“农村学校吃不饱,县城学校吃不了”。低年级学校出现的陪读现象,主要原因也是农民群众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农村不少家长将小学生送到城镇就读,主要是学习英语,现在小学就开设了英语课,但村级小学英语老师缺乏,有的甚至没有。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进城务工子女在城镇就学,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形成了农村包围城镇的局面,贫困县普遍出现了在小学低年级适龄儿童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城镇小校园、小校舍与大班额的突出矛盾,以及村校办学规模逐渐萎缩,校舍大部分闲置的教育失衡现象。庞大的“陪读农民军”的出现,深层次的原因是城乡教育不均衡,家长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不惜勒紧裤腰带。所以,不填平城乡教育间的鸿沟,陪读大军是挡也挡不住的。
贫困地区甚至全国农村“陪读风潮”的兴起,引起了不少媒体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应该说,中国的农村教育问题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城乡差距太大,城乡教育资源难均衡,从长远之策来讲,是加快城镇化发展。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贫困地区教育民生问题,如“陪读”,如“走读”、如妥善安置代课教师、如校舍安全等等问题,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还是应该正视这些现象,并对暴露的问题逐步加以解决。对贫困农村“陪读”现象,我认为,一要同情理解,帮助陪读家长和学生解决具体生活困难;二要积极化解,如扩建重点学校校舍,增加寄宿量;腾让一些空闲房源,作为让当地农民经济上相对能够承受的校外宿舍;调整师资力量,疏导学生到乡镇一级学校就读;实施“校车工程”,用校车接送学生到县城和乡镇学校就学,等等。古代贤人有言:“立治有体,施行有序,酌而应之,临时之宜。”讲的就是在规范实行政务管理的同时,要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决定如何具体治理。相信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的,总之,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也能圆一个大学梦。
相关博文链接
“七年之危”为何未纳入科学发展视野
为何说积雪压塌校舍背后有政府责任
谁来为留守娃摆脱生存困境
代课教师走了,谁来补贫困地区教学空缺
博文推荐链接
贫困县农民缘何不惜代价陪读成风? (新浪草根名博“草根声音”栏目)
贫困县农民缘何不惜代价陪读成风 (博客日报“博客报道”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