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审经典带来的阅读视界撞击

(2010-04-20 12:00:32)
标签:

文化

杂谈

读书

随笔

随笔/感悟

文学/原创

教育

分类: 随笔杂谈
面对经久不衰的“经典”,我们心中升腾着豪迈和虔敬  (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水复花明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编辑推荐][文学长廊]栏目推荐

重审经典带来的阅读视界撞击

——阅报随话(82)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偶翻旧报,一篇介绍外国著名图书馆馆长心目中“影响人类的十本书”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
    2007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一次全球图书馆高峰论坛上,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和俄罗斯国立图书馆馆长受邀各自列出了他们心目中“影响人类的十本书”。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简·符乐顿列出的书单是:1,《周易》;2,《奥义书》;3,《法句经》;4,《可兰经》;5,《圣经》;6,柏拉图《理想国》;7,莎士比亚剧作;8,达尔文《物种起源》;9,爱因斯坦《相对论》;10,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伊斯梅尔·塞拉吉丁列出的书单是:1,《圣经》;2,《可兰经》;3,《韦达经》;4,亚里士多德《逻辑学》;5,欧几里得《几何原本》;6,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8,达尔文《物种起源》;9,莎士比亚剧作;10,联合国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馆长维克多·瓦西里耶维奇·费多洛夫列出的书单是:1,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2,曹雪芹《红楼梦》;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4,大仲马《三剑客》;5,荷马《伊里亚特》;6,塞万提斯《堂·吉诃德》;7,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8,哈谢克《好兵帅克》;9,海明威《老人与海》;10,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三位国家级图书馆的馆长所列出的书单,究竟给予我们中国人哪些启迪?

    一、我们该怎样来拓宽阅读面?

    三份由外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列出的书单发表后,有关调查机构对读者进行了短信互动调查。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是“该书单中的24本书您看过几本?”调查结果为:每人平均的阅读数为5.2本,有近1/10的人几乎没有阅读过任何推荐的书目。由此可见,这些经典书目在读者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就本人而言,说来汗颜。如果不是俄罗斯馆长的那份书单,我除了莎士比亚外几乎没有读过前两位馆长列出的所有书籍,包括本国的《易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本来读书甚少,后来有书读了阅读面又窄。如我喜爱文学的就极少去涉猎其他领域的书。现在看来,阅读量少且阅读面狭窄的状况不仅在我们这代人了。因为参与调查的读者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包括高校学生、教师、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中外企业职员。

    二、我们该以怎样的“视界”来看待世界?

    来自三个国家的图书馆馆长分别列出的书单,展现了不同知识个体眼中的世界。虽然他们来自不同洲际、不同国家,但他们的眼光没有放在本土的书籍上,应该说这些书单基本代表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籍。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各国读者都拥有着不同的“视界”,但是不同的“视界”又可以有共同的认知,因为这个世界拥有着普世价值。比如,书目中的自然科学经典书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皆为普遍认同的。比如有很多关于信仰的书籍,尽管关于信仰的书籍不止一种,但是又说明人类共同拥有着对信仰的需求。在中国历史上,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开始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使国人开始以一种新的“视界”看自己和世界,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鸦片战争的惨败,国人再一次以新的“向洋看世界”的“视界”审视自己和世界,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改革因此向更宽广更激进的方向转进。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视界”来全方位认识自己和世界,使得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脚步越来越快,越来越扎实。所以,我们要共享这个世界,就必须够交流。而书籍,就是人类之间互相交流的“使节”。

    三、我们该怎样看待“欧洲中心论”?

    三位馆长列出的书目各具特色,但都以欧洲的书籍为主,或许有人认为此有“欧洲中心论”之嫌。我是草根,无法对此作评论,但是我认为,在“影响世界”这个维度上,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承认欧洲文化的力量。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使得欧洲文化以不同方式影响着这个世界。无论宗教、自然科学还是文学艺术,我们从古今中外无时无地无不感受它的巨大魅力。我们完全可以从以上四份书单中感受到(在本届论坛上,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也列出了一份书单,10本书中除了孔子《论语》外,其他也全部是欧洲的),完全可以从历届诺贝尔奖中感受到。只有承认这个现实,我们才能走近经典,接近先进文化。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9/F7/40/40.jpg

浩瀚书海中的“经典”犹如历史长河与时代风云中的镜子和明灯

 

     四、我们该怎样看待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在19世纪以前,东方和西方基本处于隔离状态,两种文明大体是独立发展的。而当世界逐渐合为一个整体时,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久盛不衰。我国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随的还有另外一个过程,即中学西渐。谈论精神层面的中国文化在17、18世纪在欧洲传播并对欧洲文化产生影响,18世纪的欧洲甚至出现了空前的“中国热”。但跟器物层面的贸易一样,精神层面的文化也总是进大于出。相比之下,西方的书在东方读者中的影响,远比东方的书在西方读者中的影响要大得多。正因为如此,非文学类书籍里中国只有《周易》入选就毫不奇怪了。凡是到过欧美国家的中国人都有很沉重的失落感,中国文化的被轻视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现在一些人忿忿不平地在那里大说空话,讨论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不落到中国人头上时,我们倒应该踏踏实实做些有用的事,比如好好研究翻译问题,哪怕再去找个利玛窦来帮助我们推介。只有等到世界文化真正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再去评估一本书的世界性影响时才能比较公正。

    五、我们该怎样看待“经典书”?

    人生有限,书海无涯。如何在一生有限的几十年中,尽量多读一些有影响、有价值的书,尽量少地在无聊和无用的书中浪费生命,是每个读者面临的大问题。以中国的现状来说,不说历史上积累的数十万种图书令人难以消化,单单每年新出的20多万种图书就足够令人眼花缭乱。如果没有人指导加以精选,则读者势必陷于庄子说的“以有涯求无涯,殆矣”的境地而不能自拔。在这种情况下,帮助读者选择有影响的好书已经成了当务之急。请名人向读者推荐一些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书,的确是一件十分必要且功德无量的事情。当然,何谓“经典”?何谓“有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有大家信服的标准。不过,这四位来自四大洲四大国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列出的书单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这些“有影响”的书,能够影响中国,或影响中国当代,或者哪怕仅在某一方面能够给读者健康有益的影响,也是好的。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阅读风气的形成是一个时期政治、学术的综合体现。一方面,我们说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因而,这一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阅读又是历史传统的延续与继承,因而,一些结晶着人类智慧的经典名著却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一直成为人们阅读的对象。今天,我们面对着这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心中升腾着豪迈和虔敬。犹如面对着历史长河与时代风云的镜子和明灯,它映照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波澜壮阔历程,让我们潜入历史,让人生永恒!
 
 
 
 
博文推荐链接

重审经典带来的阅读视界与心灵撞击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 

重审经典带来的阅读视界撞击  (博客日报首页“编辑推荐”栏目、“文学长廊”栏目头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