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小说界革命催生世博百年梦想

(2010-05-06 09:10:32)
标签:

世博会

文化

读书

随笔

随笔/感悟

杂谈

分类: 读书杂谭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A/BD/37/37.jpg
陆士鄂小说《新中国》最新版本 
 
感谢越楚在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栏目推荐
 
晚清小说界革命催生世博百年梦想
 
这两年,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有三本小说被人们从故纸堆中翻出重新出版,皆因为它们都神奇地在百年前预言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
这三本小说是: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新石头记》,陆士谔的《新中国》。
1902年11月(光绪二十八年十月),梁启超在新创刊于日本横滨的《新小说》杂志上开始发表他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小说写道,那年的正月初一日,中国民众举行维新五十周年大庆典,“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新成”,小说随即铺陈上海世博会的设想――“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小说又说:“各国专门名家大博士来集者不下数千人,各国大学学生来集者不下数万人。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1905年,吴趼人发表《新石头记》,虚构贾宝玉再度入世,巡览近代中国,寻求救亡图存的良方。小说结末第四十回写贾宝玉被友人唤醒,告知中国立宪已成,发展神速:“不到几时,中国就全国改观了。此刻的上海,你道还是从前的上海么?大不相同了。治外法权也收回来了,上海城也拆了,城里及南市都开了商场,一直通到制造局旁边。吴淞的商场也热闹起来了,浦东开了会场,此刻正在那里开万国博览大会。”“这万国博览大会,是极难遇着的,不可不看看。”于是二人径奔上海世博会,“一出门外便是会场,各国分了地址,盖了房屋,陈列各国货物。中国自己各省也分别盖了会场,十分热闹,稀奇古怪的制造品,也说不尽多少。”《新石头记》敷演的上海世博会场景,与当代的真实极为吻合。
1910年,陆士谔的小说《新中国》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梦为载体,畅想立宪四十年后的新中国美好景象。书叙陆云翔与友琴女士乘坐地铁,二人出车站后所见情景及交谈内容如此:见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忙问女士:“这大铁桥几时建造的?”女士道:“足有二十年光景了。宣统二十年,开办内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那时,上海人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中国国家银行分行,就开在浦东呢!浦东到上海,电车也通行的。”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无不惊呼神奇!
梁启超等三人在小说中对上海世博会的百年预言,并非完全是悬想妄测。探究梁启超他们小说创作中涉笔世博会的起因,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当然首先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有关。与中国社会在社会性质上变化相呼应,中华传统的古典文明在19世纪中叶也遇到了空前的挑战,那就是遭遇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全面冲击。如胡适所言:鸦片战后,西方“新文明之势力,方挟风鼓浪,蔽天而来,叩吾关而窥吾室,以吾数千年之旧文明当之,乃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衄”。一些思想敏锐的文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积极吸收西方文明,寻求救国新策,如梁启超便是。
当年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向壁虚构《新中国未来记》之时,原定第二年就要举办的圣路易斯世博会触发了他的灵感。1903年正月,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之邀游历北美新大陆,行途中他频频亲炙于美国的世博文化,对圣路易斯世博会的渴慕之情更是有其游记为证。时梁启超刚过而立之年,他由日本横滨启程,前往加拿大,再由加拿大到美国纽约、哈佛、波士顿、华盛顿、费城、圣路易、芝加哥等地,遍游新大陆的各大名城。原定1903年举行的圣路易斯世博会,终因财政问题延后一年。梁启超与圣路易斯世博会擦肩而过,但梁任公分明认识到了世博会对于提升城市繁荣的重要作用。在日渐临近的圣路易斯世博会的感染下,梁启超触发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灵感,借助虚拟性的叙事,直接陈述了有关上海世博会的创意设想。
陆士鄂的《新中国》创作也是如此。陆士谔在小说中那些先进的意识、大胆的设想,一部分是受了在海外求学的弟弟妹妹的影响。他的妹妹陆灵素是南社杰出女诗人、女才子。她曾与陈独秀、苏曼殊同执教鞭。受此影响,陆士谔成为《共产党宣言》最早中译本的读者之一。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陆士谔还在1909年的《新野叟曝言》一书中,指出我国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的矛盾迫在眉睫,必须采取“禁止早婚、禁止纳妾”,还要实行“计划生育”。该书还谈到中国制造了“醒狮号”飞舰,居然能将国人送上月球。
与此同时,探究梁启超等三人在小说中对上海世博会的百年预言起因,我认为,不能不提到晚清在上海发生的“小说界革命”。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A/BD/2B/2B.jpg

梁启超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A/BD/2C/2C.jpg

吴趼人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A/BD/2D/2D.jpg

陆士谔

 

19世纪末,中国主张经世致用的士大夫为承担起“救国”重任,首先把眼光盯到了过去为士大夫所不齿的小说上。康有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曾经利用小说教育百姓,由此萌发了他利用小说来宣传变法的设想。梁启超更是发展了康有为的观点,他认为,原来小说应当经世致用,现在则是“救国”就靠文学了,过去国家腐败,是因为文学腐败,现在要改变国家,自然也要从改变文学入手,从事为政治的文学创作是“救国”的先决条件。只有依仗“文学”,才能挽救祖国,避免被瓜分的命运。梁启超把小说归入文学,并且列为“文学之上乘”,同时在他发动的晚清“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中,小说成为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文学体裁。

当然,晚清小说的繁荣,是与社会的近代化连在一起的。由于近代印刷业的发展,廉价的报刊平装书为代表的近代传播媒介大大推广普及了小说;近代社会生活“人文精神”的发展,促使小说以更加细腻深刻的笔触,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关系;在都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市民,使得小说拥有了众多的读者和较大的社会需求;小说传播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使得作家有可能以写作小说为职业。这场“小说界革命”运动,促使晚清出现了中国小说史上空前的繁荣兴旺景象。据目前晚清小说存目统计,仅十来年就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达一千一百多种,如加上散轶的大量作品,当时成册的小说总数至少在二千种以上。而整个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含晚清),成册的也只约有二千多种,整个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包括笔记小说(不含晚清)成册的也只约存一千三百多种。晚清小说数量之多,连当时的小说家们都感到震惊。

晚清的小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鼓吹宣传政治主张及民主、自由、科学等新思想的小说;第二类是揭露时弊,谴责满清政府腐败的小说;第三类是传统题材,供人消遣的小说;第四类是模仿外国小说题材的消遣小说。虽说前两类的“政治小说”在晚清小说中所占数量不到百分之五,但是它领导了晚清“新小说”的潮流。开创“政治小说”新局面的无疑是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时,便亲自动手创作《新中国未来记》,试图为“新小说”提供一块模板。尽管这部小说是连梁启超自己都觉得“似说部非说部,似稗史非稗史,似论著非论著,不知成何文体”的艺术上失败之作,但它还是引起人们的仿效,称得上是开风气之先之作。吴趼人创作的《新石头记》,明显受到了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的启发。如《新石头记》在涉笔上海世博后,紧接着介绍了在北京成立万国和平会。所谓“万国和平会”正对应梁启超小说中的“万国太平会议”,适与上海办博形成前后关联,如此正显出和平与繁荣的两大主题。受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影响的,还有陆士谔的《新中国》。虽然最近有学者指出,陆氏《新中国》略及的博览会并非是世博会。但即使如此,陆士谔在《新中国》袭用梁氏“立宪——和平——盛会”的三大招牌性元素,亦理应视为世博强国梦的文学变奏。

在20世纪初,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一度曾是以梁启超为首的中国作家的共同文学梦想。然而,我们又不应仅对此作单纯的文学理解,而更应该看作这其实是中华民族对未来的一种政治构想。《新中国未来记》、《新石头记》和《新中国》等小说借描写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烘托出了梁启超等一代志士仁人的世博强国梦,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博文推荐链接

晚清小说界革命催生世博百年梦想  (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