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2010-02-04 10:02:31)
标签:

文化

旅游

人文/历史

散文

随笔

随笔/感悟

文学/原创

杂谈

读书

分类: 行旅记痕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7/28/7F/7F.jpg

                            古镇最有名的三桥景色       (文中图片均由浦江客拍摄)

 

感谢泪融残妆在新浪草根名博声音[衣食住行]栏目推荐

感谢文学博客网首页推荐

 

同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苏州同里游记之二

 

    徜徉在同里古镇,站在任何一条街上,都可以看见大大小小或方或圆的一座座石桥。和江南所有的古镇一样,同里古镇是水乡,又是桥乡。同里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内河道纵横,于是街随着河道转,桥骑着河道架,真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同里古镇那一座座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在岁月的风雨中顽强地挺立着,成为我们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读的书。同里的三十多座石桥,大多为宋代至清代所建,风格迥异,各具寓意。古镇桥龄最长的、也是最古老的桥,要数思本桥了。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虽经风雨侵蚀,但至今仍岿然不动,依然稳稳当当地跨越在河道上。古镇最小的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单孔拱桥,小巧玲珑,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堪称一绝。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则莫过于普安桥。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初建于明正德元年,在其西侧石壁上,刻着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下联为“两岸书声接榜歌”。镇上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是富观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石”的石雕。

    古镇最著名的景点还是“同里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这三座古石桥,跨三圩,越两港,相距不满半百米,呈三足鼎立的姿态相依相偎在古镇的中心。三桥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座桥都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概括性地道出了同里古镇的魅力所在。同里人有过三桥的习俗,取其消灾解难、幸福吉祥之意。如今走三桥已是游客不可少的项目,使三桥成为同里人气最旺的桥。

    同里众多古桥留下了不少凿刻楹联,透出了古镇的书香氤氲。泰来桥柱石上有对联,东为“垂天螮蝀通兰鷁,夹岸楼台护玉龙”,西为:“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升平桥桥两面的两副对联还要有趣,东为“风清云淡升明月,浪静波平映玉盘”,西为:“南抵茶楼闻箫瑟,北去书苑看评弹”。饮马桥桥身两侧各镌着一副对联,南向的为:“桥头玉马闲饮水,河上鸬鷀忙捕鱼”,北向的是:“月映清波静,风拂疏柳低”。渡船桥南侧刻有对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刻有对联:“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永寿桥仅留下南向的楹联:“南达叶泽渔歌晚,西接庞湖塔影浮”,中元桥也只留下了南向的桥联“中流锁钥通津渡,元气潆洄积庆祥”,它们北向的桥联已经难辩。这些桥联经受了漫长岁月风风雨雨的侵蚀,实属珍贵。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7/98/25/25.jpg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白居易句)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7/98/37/37.jpg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句)

 

    同里古镇人家密集,居高往下俯瞰,是参差错落黑压压的大片屋顶。小街上款款而行,或驻足,或凭栏,或小坐,像画家一样打量古镇,斑斓多姿的色彩简直让你着迷。

    陈从周教授曾这样描写江南乡镇的民居:“江南的粉墙黛瓦就是适应软风柔波垂柳的小桥流水,……江南民居、园林的那种雅洁的外观予人以明快的感觉,该是大家所留恋的吧!”

    如果粗线条地浏览古镇的民居,似乎主要的色彩就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让雨水冲洗得发白了的石阶路,就是房屋的柱子也是黑的。看上去质朴、素净。但如果仔细观察,古镇民居的色彩真是丰富多彩啊!著名女作家梅娘回忆小住江南小镇时,深情地写道:“破晓,被欸乃的浆声唤醒,推窗远眺,河面水气氤氲,淡紫的朝雾,薄纱似的垂挂在尖俏的檐角下边。刚刚欢跳而来的一缕朝晖,金匹练似的由此岸到彼岸,熠闪在幢幢房屋之间。河水映着朝霞,反映淡紫、青碧、橘黄等多种色彩。这斑斓的色块被划过来的船只撞碎,便一鳞一鳞地闪开,消逝在石砌的岸壁之上。岸壁便是家屋的墙,几乎一律是用一种淡黄夹杂着赭石云纹的石块筑成,石块湿漉漉的,一些隐秘的小凹凹里,还滋生着绿绿的苔藓。” 感谢梅娘,为水乡古镇留下了这么美妙的文字。今天的我们,已经太缺乏观察力和想象力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失落和悲哀。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7/28/6E/6E.jpg

同里百姓在描绘自己心爱的家园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7/98/11/11.jpg

同里老街,一道永远的风景线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37/28/6D/6D.jpg

同里新街宽敞明亮,但愿不要让古镇“破相”

 

    同里古镇的小桥也好,民居也罢,都是围绕着“水”而鲜活起来的,这是江南古镇的共同特质。与北方和中原文化不同,水资源与水环境构成了江南文化的母体。浩淼的江湖,纵横的河道,不仅供江南人民日常饮用和灌溉农田,造就了江南鱼米之乡。同时,“水”也直接参与了江南精神、文化甚至是审美趣味的创造与再生产。水,是江南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也是江南文化的基本象征。“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正是水资源的丰富与水环境的美好,才使得江南成为无数家乡人乃至异乡人魂牵梦萦的理想家园。

    早些年,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江南水乡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令人痛心疾首之至!我小时候曾在苏州乡下一个小镇小住过,留在记忆中的就是镇上那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青青的水草,欢快的小鱼,孩子们光着腚在河中戏水……。可前几年再到乡下去,只见乱搭建的房柱伸到了河中,垃圾堆到了河边,狭窄的河道黑水横流,臭气冲天……没有了盈盈清水,那还是江南吗?是啊,前些年,连浩浩渺渺的太湖在蓝藻期间都腥臭不可闻。水环境的生态灾难,是江南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陷入现代性困境的象征。可喜的是,近年来,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政府痛下杀手,关闭污染企业,拆除违章建筑,疏通河道,保护古迹,逐渐恢复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这两年,走了江浙一带不少水乡古镇,确实感受到治理水环境的有效进步。但愿这样的好势头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因为,保护环境是一场永远没有结果甚至是最终失败的战争。

    余秋雨写过一篇同里游记,他对同里古镇格外偏好:“周庄对于我,是乐于参观而不会想到要长久驻足的,而同里却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他赞颂同里这样的江南小镇“款款地接待着一个个早年离它远去的游子,安慰他们,劝他们好生休息,又尽力鼓励他们把休息地搞好。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人生范式,在无形之中悄悄控制着遍及九州的志士仁人,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江南小镇的美色远不仅仅在于它们本身,而更在于无数行旅者心中的毕生描绘。”余先生说得多好。我想,如果你也来同里古镇走走坐坐,不知是否也会怀有这种情愫? 

 

 

 

 

相关博文链接

退思园里说“退思”——苏州同里游记之一
 
博文推荐链接

同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文学博客网首页)

 同里古镇: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人家  (新浪草根名博“衣食住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