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春二月,在江南听听那冷雨

(2009-03-13 08:53:05)
标签:

随笔

文化

随笔/感悟

读书

文学/原创

艺术赏析

杂谈

知识/探索

人文/历史

分类: 随笔杂谈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1/15/3D/3D.gif

 

早春二月,在江南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霖霖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听听那冷雨》的开头语,这些天上海春雨里的街景就像余光中描写的台北街景似的。冷雨不断地下着。这种冰凉而又极细的雨,沾湿了行人的衣服,也沾湿了人们的精神。眼下的这场不息的春雨,扰乱了人们迎接新春的心情。

    今年的江南,天气无常。先是冬末出现26℃的“高温”,接着天公玩起“躲猫猫”来,不仅气温急降20℃,更是出现“连阴雨”天气。连绵不断的阴雨天中,雨日已为常年的两倍,而且已持续到3月初。连绵的阴雨让人们普遍感觉情绪不佳,“心情指数”很低,“心情感冒”增多。当然,生理上的感冒等疾病更是比往年增多。生活在冷雨寒风中,不由让人叹息道:“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偏是好春光。者几日,风凄雨凉。”

    然而,长期生活在台北雨季里的余先生却在“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那是他由“春雨”想到了“杏花”,由“杏花”想到了“江南”。这六个方块字,“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乡情、友情、爱情、亲情,都在那一个“雨”字中。

    在这冷雨天里捧读余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竟没有了那一丝丝的凉意,倒生出一点暖意来。因为,谁都会陶醉在这诗情画意中,谁都会去随着先生静静地倾听那冷雨。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1/27/0D/0D.bmp

 

    先生说,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打在树上,“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听听,那冷雨打在屋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冷雨打在黄冈那“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的竹楼顶上,“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冷雨打在古老大陆千屋万户“鳞鳞千瓣的瓦上”,“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冷雨打在台北日式古屋的屋瓦上,“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21/27/0E/0E.jpg

 

    一个“听”字,激活了全篇文字的灵性。在倾听余光中先生思念故土心声的同时,我们不免深深钦佩先生变化多端的想象力和极为敏感细腻的“内心听觉”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可悲地发觉:是繁华的都市里已经没有了自然界原有的丰富奇妙的声响了呢?还是我们的听力在喧闹的都市里已经慢慢地退化了?

    诚如先生所言,随着公寓时代的来临,城市一下子长高了,没有了“音韵的雨季”。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林的嘈嘈切切,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虫少了唧唧。春雨中,“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还有,我们由祖先遗传的敏锐听力哪去了?由古代诗人至微的听觉表现力哪去了?如今,我们满耳市声,没有了夜鸟呢喃,没有了夏虫振翅,没有了松针落地,没有了春笋破土。我们还能写出《秋声赋》吗?还能吟出《箜篌引》吗?

    都市的喧嚣交响,昭示了一种我们无法摆脱的现实,但我们可以顽强地想一种办法来弥补。去荒野找一片寒林,听满目树林沙沙的絮语;去郊外寻一畦池塘,听一片蛙声阁阁;或者就在小区觅一方绿地,蹲着听那小虫唧唧;或者傻傻地站在屋檐下,听那不尽的雨水流淌。

    或者,干脆如先生那样,撑一把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走在行人稀少的街道上,听那冷雨敲打在伞上。想那初恋,若即若离跟女友共一把雨伞漫步。回来时,兴奋地将伞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想那老来,“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

   其实,只要心里有诗情画意,人生的快乐,就在此时此地——早春二月的江南,去听听那冷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