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说“童年恐慌”现象是全社会的隐忧

(2009-01-21 09:47:29)
标签:

杂谈

教育

文化

随笔

随笔/感悟

知识/探索

分类: 阅报随话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E/80/63/63.jpg

                            (图片均摘自网络)

 

感谢贾东岸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推荐

感谢越楚在新浪文化博客首页[深度阅读]推荐

感谢新华网博客首页推荐

 

 

 

为何说“童年恐慌”现象是全社会的隐忧

——阅报随话(26)

 

    前几天,读了《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心里一直感到沉甸甸的。

    虽然教育部门正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然而至少近10年来,由于过高的期望和沉重的负担,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不仅如此,“童年恐慌”现象也在孩子中蔓延,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伤害他人,甚至导致诸如自杀这样极端的事件发生。——这是《光明日报》记者采访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后发出的一种深深的忧虑。

    教育改革,我们已经喊了多少年,“救救孩子”的呼声从没有停息过,可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课业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始终没有实质性解决。现在,有专家把这个问题提到“童年恐慌”现象来剖析,确实加深了我们对此的思考。

    据专家介绍,“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而且对于应对能力不足的儿童来说,沉重的学业和发展压力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不可预知的疑惑和恐惧,致使儿童厌学,厌恶生活,甚至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童年恐慌’。

    令人不安的是,“童年恐慌”现象正在呈愈演愈烈之势。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76.2%)、郁闷(55.4%)和烦躁(54.2%),部分儿童因此睡不着(38.2%)、不想学习(25.1%)、自卑(24.5%),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绝望(9.1%)。调查还表明,升学考试激烈(66.9%)、考不上好大学(41.2%)、学习压力大(38.2%)、找不到好工作(37.4%)、学费高(30.0%)是中小学生认为他们未来生活将会面临的主要困难。“童年恐慌”还扭曲着孩子们的生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对全国6岁-14岁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30.3%的儿童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相当多的儿童是将学习作为实现理想(69.5%)、将来有个好工作(59.8%)、将来造福社会(58.3%),以及让父母满意(46.5%)的手段,还有一些儿童将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而读书(7.6%)。

    文章举了两个例子发人深省:其一,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在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的那一天选择了永远离开了人世,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她写到: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其二,有一个4年级小学生考试得了100分,回家后哇哇大哭,父母很纳闷,问为什么,结果孩子说:还有一个同学考了100分。最近还看到一则报道,既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甚为忧虑。

    还有一个让人震惊的情况:2008年9月1日上海中小学开学后,在短短的两天内,连续发生4起学生自杀事件,自杀者年龄从12岁到15岁。一系列相关事件发生密度如此之大,恶性程度如此之高,一时引发社会震惊。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

    近来,上海一些校园里悄然流行着“占卜游戏”。在网上通过所谓的出生年月、血型和心理测试,显示结果可预测长大后适合当医生还是工程师,于是决定偏向理科还是工科;查过星相书籍后,要求老师换同桌,因为自己是巨蟹座,同桌是金牛座,彼此会有摩擦;查看占卜卡片,可预测某日会挨批评,于是当日整天不说话。每逢中考、高考临近,各种占卜求神活动更是形式多样,荒唐不堪。究其实质,实际上也是“童年恐慌”现象的一种表现。

 

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E/80/75/75.jpg

 

    产生“童年恐慌”现象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家长的原因,有学校的原因,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社会的原因。

    其一,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无可厚非。生活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有了物质,才能保障生活的品质。但物质的需求不能成为唯一的需求,现在很多人判断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有钱,是否有地位,或者有没有名气,有没有身价。都是从物质的、名利的这方面去衡量。不少人认为,只有当国家干部、进白领阶层、进大城市、大机关、进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能留档案、能落户口的那种才算就业;只有显性就业才算就业。所以许多大学生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当今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等差距悬殊,使得公务员和“白领”的职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一些传统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职业已难以招收到较高学历的职工,即使事实上很稀缺而又技术性很强的工种也鲜有人问津。如我区“老凤祥”等贵金属首饰制作、“杏花楼”、“绿波廊”等名牌餐馆厨师等工种,以前都是出工艺大师、烹饪大师的地方,现在都招不到高学历员工,反而被不少青年人所鄙视。当下,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一方面人才市场上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频频喊“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其二,非理性化的舆论导向。现在有三个口号最流行也最被误读,以致危害很大。

    一为“快乐的童年=不幸福的成年”。时下,在教育孩子时这个冷漠观念的已不是少数,为了所谓“幸福的成年”,相当多的孩子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

    二为“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个被家长看来“合情合理”的要求,却会让儿童对未来产生恐惧心理。现在,大多数父母给孩子的目标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但大学扩招到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20%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数据还显示,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使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三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它被广泛误读成竞争越早越好,完全背离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毫无疑问,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摧残童年的暴力行为。

    社会各界对于教育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十分迫切。最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式破题。人们有理由相信,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会带来民生新希望。当然,教育改革面临着很多困难,既有体制上的,也有财力上的;既面临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的基本国情,又需要应对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要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要统筹考虑,科学谋划。这就源于政府的坚强决心和切实措施。

    我们期待着,教育改革将会使我们的孩子不再有“童年恐慌”,而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并且有一个幸福的成年。 

 

  

2009年度新浪文化博客、草根名博及新华网博客、文学博客首页推荐文章

快乐是一种坚持  人肉搜索能否在网民理性自治中自我救赎  老百姓为何喜爱改写流行歌曲 

为何说“童年恐慌”现象是全社会的隐忧 (新浪草根名博)(新浪文化博客)

为了成年幸福只能牺牲童年快乐,是全社会的隐忧 (新华网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