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们观看神七发射为何这么难

(2008-09-29 17:10:51)
标签:

神七

杂谈

随笔

人文/历史

随笔/感悟

文化

知识/探索

分类: 随笔杂谈

让孩子们观看神七发射为何这么难

 

让孩子们观看神七发射为何这么难

 

    9月25日,这可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大伙知道,这天晚上咱们的神七就要发射了。待到晚上9时,大伙就都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央视直播,目送着神七精彩升空。可是,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观众中没有你的孩子!

    孩子们哪里去了?还用问吗,正在家里书桌前埋头做功课呢!

    其实,已经有高人预料到了这种情况。9月24日的《新民晚报》上为此特地刊登了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校长向全市中小学发出的一个倡议。这位校长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是中国的科技大事件,正是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接受科普教育的好机会。”他倡议:“减少或不布置回家作业,留出空闲时间,让孩子安心看神七发射。”这位校长实在高明,他的倡议引起了不少人的赞同,也包括我这样的家长。

    可是,实际的情况怎么样呢?

    注意看了以后几天的报纸,非常遗憾地发现倡议一事没有下文。当然,这个倡议得不到响应已在意料之中。很简单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市教育局没有发过让全市中小学生减少或不布置回家作业去看神七发射直播的通知,各个学校当然不敢也想不到实施这个倡议。问过自家的孩子,学校和老师讲过此事吗?回答是根本没听到过。尽管在神七发射时硬拉孩子来看了,可一会儿孩子又急急忙忙埋头到书本题海中去了。

    为什么让孩子观看神七发射这样重大的科技大事有这么难?!说得透一点,这是中国教育乃至中国文化缺陷的一次暴露,是中国公众科学素养不高的又一次突出体现。

 

 让孩子们观看神七发射为何这么难 让孩子们观看神七发射为何这么难

 

    往近了说,是中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所致。现在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损毁了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就包括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变成了应付考试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和鲜活的世界被肢解为一张张死板可憎的试卷。平时中小学也设有科普课,尤其是中学的理化课程都涉及天文学知识,可遇到了神七发射这千载难逢的科普机会,我们的学校却视而不见,错失良机。

    按说,神七发射是在晚上九时,学生们还是有机会观看电视直播的。可学校留的家庭作业太多了,使得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致去观看。同时对家长来说,开学以后家中的电视就是和孩子绝缘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已经喊了20多年,可实际情况却是学生课业负担不但没减下来,反倒呈现出越演越烈之势,致使学生作业做到深夜、节假日仍然上课、业余时间奔忙于各种补习班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们一直处在与社会脱离状态,像航海、航天等高速发展的科技活动与绝大多数学生是隔绝的,造成学生创造能力极为低下。 

 

让孩子们观看神七发射为何这么难 让孩子们观看神七发射为何这么难

 

    往远了说,是中国文化和教育传统重人文轻自然的缺陷所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但忽视对于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这种思想也表现在教育领域。在封建社会,往往是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例如唐代的“二馆六学”(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中,“六学”的书(研究书法的学问)、算(研究数学的学问)、律(研究乐音体系中音高体制及其相互的数理逻辑关系的学问)被排在最后,其学生为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以及庶人子弟。

    隋唐以来,学校有设立算学的传统,但自宋朝以后即告中断,元明两代都不重视算学,其直接后果便是天文、历法上渐至落后。明代甚至严禁民间私学天文、历法,钦天监(古代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官署)一职也是由监内子弟世袭,算学只能以父子相传的方式传习。至清代由于康熙皇帝的开明和重视,促进了算学研究的重兴,但还是未在学校普及。当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产生并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中国落后了。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史和教育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重人文轻自然的倾向是一个主要原因。

 

让孩子们观看神七发射为何这么难 让孩子们观看神七发射为何这么难

 

    不可否认,建国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学校教育内容的科技含量也今非昔比。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还是很低的。据2003年的一份调查,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仅为1.98%,而美国在2000年就达到了17%。调查还显示,我国超过九成以上的公众,一年内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即使参观比例最高的科普画廊或科普宣传栏,也仅为31.8%。

    对我印象很深的有一件事。有一年,和同伴们一起辛辛苦苦参与了一个学习型城区成果展的科技最新产品布展。可参观的人们对集成电路、半导体之类的科技展品毫无兴趣,却对书画、编织品、烹调食品等展品兴趣盎然。当时真是非常失望,发誓再不搞科普类展览了。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每年高考结束,高考作文总是被热炒一时,大小作家积极参与作文以此为时髦。可是,高考的数理化试卷中有什么难题大家来参与解析一下,却从未听说过。同时,当下从央视到各地电视台几乎都有人文类专题栏目,并总是被炒得热热闹闹,可介绍当今科技最新成果、最新理论的科普类专题栏目却寥若晨星。这些例子无疑证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亟待需要提高。

    大家知道,天文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发展关系非常紧密的学科。19世纪前,天文学与数学、力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到了现代,天文学更是深深地渗透到了其他学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获得公认,就是由于天文观测的最新结果予以支撑的。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对高能物理、量子力学、宇宙学、化学、生命起源等学科都提出了新的课题。神七飞天,是中国航天史上里程牌,也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牌,更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一次绝好机会。有专家说,让孩子参与到神七发射这样的大事件,会令他终身受益。在美国,能给学生带来科技体验的科学大事件都是不会被放过的。20多年前,美国航天局就开始实施“教师在太空”计划。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中牺牲的7名宇航员中,就有一名是来自中学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准备在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

    记得五年前,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偶像,当时航天英雄事迹报告团每到一处,都出现了万人争赌的轰动场面,成为了一次全国范围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科普教育活动。三年前,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两名航天员在空中遨游多天,通过电视画面,大家对神秘的太空和神奇的飞船产生了极大兴趣,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向往和学习。此次神七发射、太空漫步、成功返回的实况直播,将更加激发公众对航天科学乃至天文学等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公众科学素养水平。

    不过,我们更希望和期待的是中小学生能够通过观看飞船上天直播,感受科技魅力,接受科普教育,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科学的种子。因为,他们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我们恳求教育界的领导和学校的校长们,在神八、神九等飞船发射这样的重大事件电视直播时候,能不能高抬贵手,减少或不布置回家作业,让我们的孩子们留出一点空闲时间,安心地观看一次飞船发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