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地震情感文化 |
分类: 阅报随话 |
从陈晓楠不再提问谈“减少伤害”采访原则
汶川映秀镇映秀小学有个班级在地震发生时整个班级被埋,大部分同学在废墟里没等到救援,只有少数孩子获救。在被埋废墟里,有个9岁小学生唱着歌等着被救,于是她便成了媒体频繁采访对象。小孩子一遍遍讲述当时情景,情绪逐渐失控。终于,小孩子变得十分惊恐,开始大喊大叫,拒绝所有人接近。
正在西安治疗的“敬礼娃娃”郎铮因为接连受到太多媒体采访和热心市民探望而出现了心理障碍,总是想到房子垮塌的情景,不愿离开母亲,不愿接触陌生人。而另有几位创造了生命奇迹的伤者也因被不断打扰,得不到充分休息,不同程度出现了心理障碍。
被网友誉为“最坚强中国女警察”的蒋敏,在大地震转瞬间失去了包括父母、女儿在内的十位亲人。然而,她却始终坚持在抗震一线救助他人。蒋敏的事迹被有的媒体“逮”了个正着。可是,当记者采访正在忙着照顾灾区儿童的蒋敏时,提出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此时的蒋敏面对电视镜头,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出帐篷便昏倒在地。
一些新闻记者在采访幸免于难儿童的时候,反复追问儿童是否知道父母的下落,从而激起儿童担心恐惧,伤心落泪;一些新闻记者在采访抗险救灾第一线战士的时候,故意触摸战士心中最痛苦的记忆,让战士回忆父母遇难的消息。还有一些记者未经许可,擅自闯入患者的病房,让那些本来已经身体虚弱的患者,不得不挣扎着接受采访,回答问题。更有甚者,极个别记者未经医务人员同意,擅自闯入手术室,延误了手术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在瓦砾堆下,幸免遇难者正在拚尽全力,等待救援,可是记者借口进行心理治疗,不停地要求幸免遇难者回答问题,有的甚至还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要求被埋的受伤者被动地配合电视台制作节目。还有某些媒体将一张张孩子们在废墟中惨不忍睹的尸骸的照片,放在了显赫位置,以惨烈来吸引人的目光。更有记者可以将死者脸部进行清洁后拍照,丝毫没有顾忌死者的尊严,顾及生命的尊严,甚至也没有顾忌观者的感受。
http://msn.ynet.com/img.db?40602208
这些现象,集中在一起,使我想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新闻道德中的“减少伤害”这个原则。“减少伤害”采访原则是人文关怀精神在新闻行业职业规范的应用,是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这方面,多数国际的或行业的职业自律都有表述。例如美国职业记者协会(SPJ)的《职业伦理规范》提到:“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表示同情,尤其面对孩子和没有经验的消息来源或采访对象时,要特别小心。当采访受到悲伤事件影响的人们或使用其图片时,记者要有同情心,谨慎使用图片。要认识到采访和报道可能会对采访对象或公众引起伤害和不安,自以为是地追逐新闻是不可取的。”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大众传媒用真实的力量在第一时间撼动了人们的心灵,大量的镜头和文字都集中在救灾行动中的人、受灾的人的身上,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在面对灾难的受害者时,不少记者表现出了人文关怀意识,尽量避免对受害者造成再次伤害。如四川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被采访者感觉疲惫时,就会收回话筒,向观众解释:他太累了,我们让他休息吧。对于失去亲人的当事人的采访,通常由记者出面叙述他们有哪些亲人不幸遇难,不强求人家自己再揭心灵的创伤。因为,灾难毕竟是与痛苦、悲哀相联系的,没有不断向他人“回忆”的必要。一遍遍回忆失去亲人的痛苦,无疑是让他们像“拉链包”一样,硬生生将尚未结痂的伤口一次次拉开。记者们想要得到第一手资料的职业敬业精神完全可以理解,但必须明了“减少伤害”采访原则,人的安危、人的情感、人的尊严,比收集新闻更重要。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尤其高于记者从事的新闻报道本身。
陈晓楠在这次被采访中说得好:“我不再戴着记者的面具,把自己完全释放成人,跟每一个灾区的人聊天,感同身受。”是啊,这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正是当前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