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如果无序也会造成伤害
——阅报随话(15)
6月13日,《解放日报·解放周末》发表了一组文章,对当前抗震救灾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评析。我认为,这些文章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可以提醒我们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摘录几篇,与博友一起思考、评析。
关爱,不要变成打扰
目前需要提醒的是,当人们沉浸在一种利他主义的激情中时,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越俎代庖,忽视受灾群众的内心感受,使关爱变成打扰。曾有消息说,正在西安治疗的“敬礼娃娃”郎铮因为接连受到太多媒体采访和热心市民探望而出现了心理障碍,总是想到房子垮塌的情景,不愿离开母亲,不愿接触陌生人。而另有几位创造了生命奇迹的伤者也因被不断打扰,得不到充分休息,不同程度出现了心理障碍。在网上,一位唐山大地震的孤儿写给公众的一封信流传甚广。他在地震中失去多位亲人,被收养后他总是“被好心人包围着”,一次次问他“当时是怎么被救的?地震的场面是怎样的?爸爸、妈妈怎么死的?”他还不时被众多单位拉去作报告,“内心被一次次地伤害着”。看来,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关爱,怎样才不会成为一种打扰?(作者:宁波)
【随话】想起了“事与愿违”这句成语。是啊,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跟人们的主观愿望相违背的。震灾发生后,广大群众投入了空前的爱心和热情,但所有这一切,都要基于“对生命尊重,对心灵呵护”的原则,切勿将爱心转变为一种使受害者不尤其烦的打扰。
表达爱心,不必非到现场
到现场当然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但是,坚守我们各自的本职岗位,认真地对待和做好手头工作,同样是对灾区的一种支援,也是“众志成城”的一种证明。有些大学生得知地震消息后,立即私下组成联盟,冒着余震赶往四川。他们的心意是好的,责任感是强的,但是他们的匆忙到来可能并不能真正帮助灾区人民。相反,他们可能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业,使家长担心,还会增添灾区的资源负担。而一些公司职员为去灾区当志愿者而擅离职守,某种程度上是给正常的工作秩序添乱。(作者:王琦)
【随话】想起了“适可而止”这句成语。我们可爱的志愿者无论如何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正是在震区最需要大量人力支援的时候,我们不少学生、职员、农民自发组织起来,自费奔赴灾区,自费购置救灾物资,并自备食品,尽量不给灾区添麻烦。这种共赴国难的热情感人至深。问题在于,我们各个城市平时号称拥有多少多少志愿者,可在最需要志愿者的时候,我们的组织者哪里去了?而在可爱的志愿者遇到非难的时候,我们的有关部门又到哪里去了?当然,今天抗震救灾工作已到了比较有序进行的阶段,志愿者队伍也应该有序地组织和活动了。但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在灾区最困难时候奋战在前线的可爱的志愿者们!
明星蜂拥至灾区,有必要吗
演艺界明星心系灾区,竭其所能,动用自己强大的号召力,凝聚人心,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着实出力良多。可是,明星毕竟是带着光环的群体,他们奉献爱心的行为常常因为不可避免的“星光效应”而走味。有些明星到灾区向灾民“问好”时,助理、化妆师、摄像,一群人紧随其后,这般兴师动众无疑会给灾区脆弱的物质条件再添负担。明星们真有必要蜂拥至灾区,以这样的方式救灾吗?更需要留意的是一些明星参与的心理重建工作。即使他们有良好的动机,但他们的介入显然有两个“硬伤”: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无法长久胜任“一对一”辅导的要求。因此,明星蜂拥至灾区,并不值得鼓励。(作者:曹柳莺)
【随话】想起了“过犹不及”这句成语,做事过了头就同做事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我认为,明星到灾区有必要,但“一窝蜂”就没必要。明星到灾区,如同当年抗战初期明星到抗日前线慰问军队一样,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对明星们也是一次极好的教育机会。但这必须是有序的,不然哪个明星想去就去,想以什么方式去就以什么方式去,这势必至于给灾区带来麻烦。
竞拍抗震影片,莫成负担
近期,先后有十余个影视摄制组进驻四川灾区。中国电影人正以他们的方式和努力,来纪念和告慰受难同胞。然而随着竞拍渐热,这会否成为一种负担呢?这种担心不无道理。首先,拍摄一部电影包含诸多环节。目前,当地生活秩序正处于恢复和重建中,众多摄制组的进入,难免造成一定的干扰。其次,就电影本身而言,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叙事、情感和象征性三大方面。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电影,在这些方面都有充分的酝酿。最后,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那些受灾地区的群众,他们本就在身体和精神上承受着重压,如果在短期内不断遭受来自抗震电影拍摄和放映的一波接一波冲击,很可能形成心理上的永久负担。(作者:艾瑀)
【随话】想起了“半青半黄”这句成语。这是一句不常用的成语,原指农作物青黄之接还未成熟的状态,后用来比喻事物没有达到真正成熟的地步。选用此句,倒是《朱子全书·学》引得好:“今既要理会,也须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故事片不是纪录片,它有特定的艺术价值。拍好一部片子,要整体把握,审慎对待,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否则真的如成龙说得可能都是“烂片”。这真可谓如果不好好的“理会取透”,结果就会“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了。再者,拍一部电影,势必兴师动众,难免干扰抗震救灾工作,还难免会伤及灾区群众情感。奉劝电影界人士,谨慎行事为妙。
无序出书也是种浪费
汶川大地震后,出版界积极行动,适时推出了大量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书籍。据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截至5月底的不完全统计,已有40余家出版社出版了90余种抗震救灾的图书,总计670万册。这些图书内容大致集中在纪实报道、相关政策和指南、地图、灾后心理辅导、健康知识、地震医疗、防疫及灾后防病常识、地震常识、地质地震理论专著以及重建家园等方面。与此同时,很多出版社也陆续推出了抗震救灾诗集,目前仅笔者所看到的该类诗集就有五六本之多。一哄而上的出版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重复使用及浪费。(作者:何林)
【随话】想起了“一相情愿”这句成语,意思无非是单方面的愿望,不考虑另一方面是否愿意或客观条件是否许可,只是一种不合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抗震出版经济热”并非故弄玄虚之说,乃我亲见之事。周五下班后走过上海书城,进去看了看,几十种抗震救灾图书已经摆满底楼书架,而购书者寥寥无几。想来也是,关于抗震救灾信息在各种媒体上简直是铺天盖地,你要吸引读者来买这方面的书,没有一定的质量肯定没戏。又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已列入出版计划的相关图书已经超过了200种。如果出版的是严肃、真正有思考、有价值的作品,自是功德无量;但只是应景而作,一哄而上,那将是另一种灾难了。
各类庆功大会,请缓行
当前,一些救灾队伍陆续从前线撤回,有些地方开始办起了庆功大会。毫无疑问,在抗震救灾中立功的人需要表彰,为灾区、受灾群众捐款、献血的人值得感谢和赞扬,但如今灾区群众依然在困难之中,我们尚未到庆功之时。一位在救灾现场英勇救出数名埋在废墟下孩子的救援人员说,地震带来那么多生命的失去、肢体的伤害、家庭的破碎、心灵的创伤,他记得的永远是那几个没来得及救出的孩子,对他来说,永远都没有成功可言。面对那么多失去生命的遇难者或失去亲人的悲伤者,我们无法有庆功的喜悦。(作者:张际臣)
【随话】想起了“轻重缓急”这句成语,当为抗震救灾工作之要旨。我认为,当灾区人民的生活重新走上正轨以后,对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英雄,理应加以表彰,在全社会弘扬他们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以进一步凝聚人心,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激发民族前行的力量。现在,抗震救灾工作千头万绪,万不可让这些可以缓行的事情扰了阵脚。同时,我认为,现在各地各类的抗震救灾报告会似乎也多了点。当下凡有支援灾区的人员回来,各地必定要组织一场大小不一的报告会。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太多太滥,实际效果必定不佳。更要紧的是,我们不仅需要庆功,还要总结经验教训,防范胜于救灾,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
《尚书·盘庚上》讲:“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有条有理,才能不乱。良好的秩序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当然也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有序才能有力,只有有序才能有效。你们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