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冬至何以成了“鬼节”

(2007-12-20 21:14:20)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随笔杂谈
                                      
 再说冬至何以成了“鬼节”
 
    这些天来,关于冬至降临引发扫墓高峰的报道屡见报端。如上海12月15日16日双休日迎来了今年冬至第一波扫墓高峰,由于前往各大墓区祭扫的车辆较多,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出现了严重拥堵状况。预计本周六冬至祭扫的人数将达245万人次,车辆将达16万辆,公路管理部门已启动了应急预案。类似的报道,江浙一带的苏州、杭州及云南昆明等地也有不少。
    见到这些报道,使我想起了一年前我曾写过的一篇博文《冬至何以成了“鬼节”?》。当时由于看到单位一些同事安排一项活动时,有意避开冬至夜这个风俗中的“鬼节”的情节而触发了作文的冲动。博文发布后,引起了不少博友的兴趣,大家讨论的话题主要围绕着冬至是不是所谓的“鬼节”而展开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写的这篇博文有几处不妥。一是没有说清冬至与扫墓的渊源关系,二是将扫墓和“鬼节”混为一谈,三是将冬至祭扫一概视为陈规陋俗。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古代认为阳盛则阴生,阴盛则阳生,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故称冬至为“一阳佳节”。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中讲:“千岁昌期,一阳佳节。四方交泰,万汇昭苏。”讲的就是冬至是个好日子,此后天地之气融合通贯,生养万物,物得大通,万物旺盛。古代称颂冬至的诗人词人很多,如南朝鲍照、北齐箫愨、唐朝杜甫、裴度、白居易、杜牧、韩偓、宋朝苏轼、范成大、吴文英、文天祥、明朝董其昌等。他们表达的多为“阳气从今地底回”的欣喜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用“土圭”(古代测日影仪器)观测太阳以确定节气的记载,有冬至日献袜履的礼制,有冬至日观云以占来岁吉凶或丰收或水旱的习俗。其中,我们没有看到有祭祖、扫墓尤其“鬼节”禁忌等记载。不知从何时起,冬至有了祭祖、扫墓的风俗?
    关于扫墓缘渊,《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曰:“古不墓祭,秦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三伏为初伏、中伏、末伏;社有春社、秋社,指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  日;腊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后定为腊月初八。这是秦汉皇帝供奉皇陵的礼制。据东汉王充《论衡·四讳》中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这是至今最早的民间祭墓的记载了。从这些典籍来看,无论皇室还是民间,都没有冬至扫墓的记载。我喜欢从《红楼梦》这部社会百科全书中找一些历史的风俗记录,经阅,书中第十一回讲到冬至前后贾母特别关心秦氏病情,因为按中医理论,逢节气是疾病恶化或好转的一个关口。另据清代《大兴县志》和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关于冬至的记载,只有“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的礼制,均无冬至扫墓的风俗。从“百度”搜索,称:“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但是这条解说并无提供更有权威典籍的资料,所以尚不足信。这里,也请有志于民俗研究的博友能够提供有关资料。
 
                                  (冬至扫墓的景象   图片摘自网络)
 
    关于所谓的“鬼节”。相传中的中国“鬼节”是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从梁代开始,中国人仿行印度追荐祖先的“盂兰盆会”,以求追先悼远的俗信,逐渐普及相沿至今。在《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也有记载。另据清代顾禄《清嘉录》“七月半”条云:“游人集山塘,看无祀会,一如清明。人无贫富,皆祭其先。”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关于中元祭扫的情景更是记叙至详。但把中元节称为“鬼节”是今人沿西方人之说,同时它与冬至扫墓并无直接的联系。
    至于把冬至祭扫一概视为陈规陋俗,乃是偏颇之说。长期以来在民间尤其在江浙一带形成的冬至祭扫风俗,尽管其中有封建糟粕的传承,但它终究还是民间生活历史的一种沉淀,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的呼唤。不能简单地指责为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俗。今年在讨论哪些传统节日入选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时,也有将冬至列入其中的建议,说明这个节俗已经深入广泛的民间百姓。至于视冬至为“鬼节”,人为地设置这么多禁忌约束,甚至到了荒唐不堪的地步,则是应该予以反对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