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28,252
  • 关注人气:61,6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雷森:死亡和不朽——跟着林语堂读美国智慧(5)

(2007-12-12 19:11:07)
标签:

文学/原创

文化

感悟随笔

读书

人文/历史

散文

分类: 读书杂谭
 
格雷森:死亡和不朽
 
    这是林语堂先生为我们讲美国智慧之生命旋律一章的最后一篇,也是人类对自己生命最后一站的哲学态度。正如先生所言:死亡是一个不祥的事实,但也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
    林语堂讲道,人们对待死亡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孔子的方案:不想它,不管它。当季路向孔子请教鬼神和死的问题时,孔子答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孔子并不回避鬼神和死亡这样的话题。据有学者研究,《论语》二十篇,其中仅“死”字就出现了38次之多。可见孔子很重视死亡问题。他对待死亡的思想是很通达的,对自己的生死看得非常平淡。
    第二种方案是宗教的。所有宗教的基础是关于人类必死命运的冷峻的事实。
    第三种方案是哲学式的领悟。一个人深入理解自然界的格局,他就会采取达观的态度对待死亡。
    在这方面,中国的老庄哲学是与西方的哲学精神相一致的。《庄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大意是: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这样,把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谓讨厌的东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
    先生讲道,这里,哲学和宗教如愿地融为一体。当哲学饰以情感并教导人们对宇宙采取虔诚态度的时候,哲学就变成了宗教;当宗教与对自然界的真正领悟不发生冲突的时候,宗教就变成了真实、明智的人生哲学。
    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就拥有着这样彼此互不冲突的哲学理念和宗教思想。富兰克林在年轻时曾经面对死亡。二十二岁时,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就为自己写了一则措辞优美的墓志铭:“印刷工人本·富兰克林的遗体,(恰如表面已经破损、金字已经剥落的旧书封皮一样)为了成为虫食而躺在这里。可是,他的遗业是不会消失的;(正如他所相信的那样)一定会由于作者的校订、改正,再次以新的形式,更加美丽的姿态出现。”杰弗逊和霍姆兹法官也是能够以一种平和、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杰弗逊说,他为自己的一生满怀感激之情并且随时准备离开人世为其他人让贤。
 
 
    这里,着重介绍戴维·格雷森的一篇文章(恕我无法提供关于他的情况)。他以深情的笔触讲述了他在医院病房里遇到的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病人。
    我邂逅的这个人难以名状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就要死了,但他对此一无所知。周围的人们都知道了,他们在走廊里不时地谈论着这一消息。人们走过他的门口时,不寻常的眼神,轻轻的点头,都在传达着一个信息——在那间病房里有一个人快要死去了。一天,我见到了他,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他坐在椅子上,身体健壮,脸色红润,穿着鲜艳的晨衣。在他面前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摞整理得十分齐整的文件,仿佛他刚刚处理完日常事务抬起头来。犹豫不决、局促不安的反而是我,因为我无法马上把我的成见调整为眼前的现实。正是他使一切显得如此惬意、温馨。
    我很快就对他作出合理的评价。他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美国商人——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精力旺盛。他向我讲述了他刚刚“做成”的一桩“生意”,他在其中挣了“一大笔钱”。我发现,每天上午,他的秘书来帮他处理“一大堆琐碎的事务”。我突然想起来,并会伴着一种徒然的衰退感:“为什么还要做成这些生意?挣这么多钱又有何用?这个人就要死去了。
    第二天,我再次拜访他时,发现护士在为他朗读报纸;当他谈到经济萧条以及某些股票的前景时,我一直在想:“现在,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他谈到他自己和他的事务时,重又口若悬河起来;可是,很快又停下来,我看见他盯着我,眼睛里透出迟钝、茫然的神情。我觉得,他的目光越来越强烈,在他那细长的眼睛里隐藏着某种深不可测的东西。
    “医生,”他说,“准许我回家过圣诞节。”
    人们都以为他不知道自己是个快死的人,可是,我非常清楚他快要死了,仿佛这是他用许多话语告诉我的。他知道!毫无疑问,他一直都知道!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他,我几乎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泪水。我又看了看他。是的,这个人看起来有些平常,没有多么智慧,可他是怎样的一名斗士!怎样的一名斗士!他要将游戏进行到底。此时此刻。对我来说,就好像,这种大无畏的勇气、这种坚定的信念,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钦佩的事情。他并没有发现一种哲学思想,但他却拥有这种哲学思想。他会带着这种哲学思想走向死亡。他用一种令人心酸的声调字正腔圆地说道:“嗨,我们都会死的,只是并不知道罢了;这就是我们面临死亡应该做的事情。”
   林语堂先生深情地说道:对不朽的渴求,似乎是全世界人民普遍的愿望,这在宗教、艺术、文学、甚至政治中均有体现。男人们希望,当他们死去的时候,他们的名字会永不磨灭,永远保存在他们的著作里,他们的话语中,保存在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些人对此很满足;一些人坚持认为,他们在来世中继续他们的生命,如果不能以物质形式便会以精神方式。
    迄今为止,人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生存,是由于我们的影响,是由于人性长河中我们的德行,或者因为我们获得了无限生命的信息,我们属于无限生命的一部分,为此我们背离此生。有时,宇宙的壮丽宏伟、宇宙的神秘莫测、宇宙的美轮美奂,无论是太空中遥不可及的闪烁的星光,还是音乐的震撼力量,都会令我们着迷;我们本能的反应是将宇宙的壮观与我们的亲属和家眷联系起来,并且不由得相信,我们的肉身只是更大的精神力量的化身,是宇宙表象背后更加深刻的现实的体现,如道家学说、哲学理念、性欲,或者功绩勋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