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着林语堂读美国智慧

(2007-10-28 20:16:13)
标签:

知识/探索

文化

感悟随笔

读书

艺术赏析

人文/历史

分类: 读书杂谭

http://www.pku.edu.cn:8000/news/xiao_kan/epaper/newspic/6507/s_0f65c7fa060cef48e903fda84de1cc29464560_0eb1da245d6fa596a3b90152e57d6fbd103699.jpg       

         (林语堂在美国  图片摘自网络)

 

 跟着林语堂读美国智慧
 
    今年五月去美国,行李箱里塞了一本林语堂的《美国的智慧》。本意是想浏览美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通过读这本书更深入了解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当然,这个想法过于天真,行色匆匆,再加上语言不通,是无法与美国人交流沟通的。然而,这本书倒是读了一遍,似乎懵懵懂懂比以前多了解了一些美国。
    说来也巧,我在旧金山返回上海的航班上读这本书时,突然听到前排座位上有人在用生硬的中国话念“吾—国-吾-民”。我惊讶地抬头望去,见前排有个高个子美国人在向他身边的一个中国青年学说这句话,他手里捧着的厚厚的书居然是林语堂英文版的《吾国吾民》!想想这个世界真是有趣得很,人与人之间因语言而隔,而又因文化相通。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能做到语言相通,进而文化更通,该是多么和谐美妙啊!
    《美国的智慧》是林语堂1950年用英语写的,2005年由刘启升翻译为中文出版。林语堂在书中引用了孔子、庄子、孟子、老子、屈原、陶渊明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作品,这些文字大部分由林语堂自己翻译成英语。林语堂这一代文化大师中西贯通的才华令人叹为观止,至今无人企及。这本书是一本通俗哲学著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生命、情感、自由、幸福、自然、宗教、幽默与讽刺、爱情与婚姻、战争与和平,等等。先生挥毫泼墨,收放自如,真正体现了他一贯提倡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创作风格。我读林语堂的书很晚,很少,前几年读了他的《生活的艺术》后,才开始被这位晚识的大师深深吸引。阅读这本书,和读《生活的艺术》一样,犹如与大师面对面交谈,心灵会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
    与《生活的艺术》不同之处,先生借用了大量的引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这本书的最突出的特点。从开篇的前言到最后的总结,在《美国的智慧》中,先生总共引用了三百余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的作品,可见其阅读之广泛。这对我们这些读过西方思想家著作甚少的人来讲,读这本书简直在读一本极好的介绍美国通俗哲学和文学的鉴赏辞典,而林语堂先生在为我们做导读。这本书,完全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国内同类的书。我是把它作为一本文化通俗读本和文学散文书来看的。书中,爱默生的超脱、深奥,格雷的朴实、随意,詹姆斯的说教、杰弗逊的庄重,富兰克林的睿智,霍姆兹的漫谈,惠特曼的多情,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林语堂曾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讲道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试图绘制一幅美国智慧的全景图。他说:“让我感兴趣的是去了解美国人的生活观,美国的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如何绞尽脑汁试图回答有关上帝、生命、不朽,以及人生的陷阱、争斗、快乐等诸多问题。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人世间最有趣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一个人的理想和信仰,是关于上帝、宗教、家庭、婚姻、生命、死亡、幸福的强烈信念和基本看法。’因而,我孜孜以求的是美国人的生存智慧。”
    跟我们以往读过的教科书般的哲学、政治等书籍不同,从书中读不到任何问题的一个明确答案,书中更多的是引导我们思考。我看,即使是《美国独立宣言》,也不像我们的政治宣言那样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定义。(这是我们所习惯了的)如,书中用了一段风趣、幽默而又深邃的话来阐述“谁是美国伟大的先人?什么是美国精神?”:“一个民族拥有许许多多的先人,一些令人称赞,一些令人汗颜。一个人拥有一个做海盗的曾祖父、一个卖弄学问的祖母、一个苏格兰曾祖母,那么,他就是个混血儿。船长热爱冒险,苏格兰人处事谨慎,二者结合可谓相得益彰。”
    林语堂说的这段话很诚恳:“在美国一百七十年的国计民生中诞生了一些很生动的思想和作品。美国有头脑的人们曾经走过这段旅程,曾经一次次探索生命的许多美丽与可能。无论他们多么伟大,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他们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生存问题。”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但面对当今世界,我们显得又那么年轻。我们现在面临着和美国人一样的民族和个人的生存问题,这就是我们需要进行文化交流的起因。
    由此,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是不是能跟着林语堂来一番“美国精神”之旅,由先生作向导,浏览一下美国的文化景观,对于习惯了中国文章的我们来说,换个口味,换个思路,或许会有所收益。从今天起,我将陆陆续续写一组系列读书笔记,和博友们一起交流、探讨。希望博友们喜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