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厅堂·园榭·诗学·诗功

(2007-10-20 16:41:14)
标签:

知识/探索

文化

读书

艺术赏析

诗歌

感悟随笔

分类: 随笔杂谈

  没有图片EXIF信息

 

 厅堂·园榭·诗学·诗功
 
    近来,读了些介绍民国时期学者大师的文章,由衷地被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所吸引。比较今天一批学者以及所谓的大师,总觉得无论学识还是气质等方面与这些老前辈们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犹如我辈赏花品茶的水平一般,能品出个好差优劣,却说不出个道道来。
    近来,偶然翻阅袁枚的《随园诗话》,读其中一篇,犹如醍醐灌顶,顿觉感悟。
    袁枚在他的名著《随园诗话·卷十》中讲道:“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闑,类书如厨柜,说部如庖福井匽,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今之博通经史而不能为诗者,犹之有厅堂大厦,而无园榭之乐也。能吟诗词而不博通经史者,犹之有园榭而无正屋高堂也。是皆不可偏废。”
    这段话的大意是:学问的道理,《四子书》好像是窗户,《九经》好像是厅堂,《十七史》好像是卧室,杂史好像东西厢房,注疏像是门框,类书好像是橱柜,说部好像是浴室、井台,诸子百家诗文词好像是书房花园。厅堂卧室,可以待宾客;书房花园,可以养神娱乐。现在有博通经史却不会写诗的,就好像有厅堂大厦,却没有园林花木的乐趣。能写诗却又不通经史的,像有园林花草却没有正屋高堂一样。因此它们都不能偏废。
     这里,袁枚对判断是否是真学者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而很深奥的标准:既要博通经史,又要会写诗。这就使我想起前人所谓的“诗学”与“诗功”之说。
  诗学,指诗词创作规律的理论探讨,需要经史子集的根底和对历代诗、文的总集和别集的刻苦钻研;
  诗功,指诗词的创作实践。
  联系到我文章前面所说的今之学者和旧时学者学识素养之差异,这就说通了。现今有些文学研究者特别是诗论家,只是从理论到理论,而不是从创作到理论。这样的文学理论家,就如袁枚比喻的那样:“有厅堂大厦,而无园榭之乐也。”
    古代文论家,包括诗论家,首先都是作者、古文家、诗人、词人。譬如南宋的严羽,既是诗论家又是诗人。他博览古人和当代的诗,倡诗有“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弊病作有《沧浪诗话》。同时他又善作诗词,留有《沧浪诗集》。不但古人,即以现当代而论,大家知道王国维能作《人间词话》,首先他是《人间词》的作者。缪钺、叶嘉莹能合著《灵谿词说》,也是因为他们作诗填词,不愧名家。就是写《王国维诗学研究》的佛雏,也会创作旧体诗。历史上,许多做出震古烁今和巨大发现的伟人,都兼具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双重素养,有不少数学家、经济学家具有诗人气质,不少有杰出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具有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文化背景。
     对学者来说,除了专业以外学点诗似乎更为重要。当然,今天还应包括音乐、赏画、品戏等等多门类的艺术欣赏和创作。但我认为,赏诗、写诗是首要的。学者对诗的兴趣,正是发展观察能力的内驱力。诗歌创作过程是一阵想象创意的旅行,写诗可以活跃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社会学和科学领域的学者尚且如此,对文化领域的学者来讲更应如此。专业搞逻辑思维的学者时常进行一些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对提高学识素养肯定是大有益处的。
    广而言之,对学者如此要求,对广大草根博客特别是青年博客作者来说亦应如此期盼。大家都来学学写诗,写诗的背后,是阅读、是思考,是语言基础和文化积淀,作诗赋词要具备足够的自然常识和文化知识。同时,写诗还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要有激情。这些都有助于活跃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感情。
    于我来说,诗歌创作是“软肋”,甭说古典诗词,就是现代诗歌也难以写出了。但我想,既然写博,与诗文打交道,似乎也要向写诗的博友学点写诗,在自己干枯的陋室里栽一些鲜活的花草。同时,更寄希望于青年博友在博海畅游中提高自己,厅堂与园榭皆不可偏废,诗学与诗功都要兼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