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outh.sdut.edu.cn/Upload/images/2005/11/10/news_201265963415162327531382531807.jpg
(茅盾在抗战时期)
http://www.e1988.com/image/0000.0002.0001.0013.0001.0001.0001/d151569.jpg
(可惜怎么也找不到丘东平照片,
只能用这张图片代替了)
“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残缺文学记忆(下)
三、茅盾、丘东平的小说
茅盾在抗战期间写了三部长篇小说,其中的《第一阶段的故事》是写“八一三”战争的三个月中上海的情形。作者在书中是企图把上海抗战三个月中一个相当庞大的社会形象勾绘出来,书中出现各式各样的人物:工人、农民、市民、企业家、商人、交际花、学生、家庭妇女……等等,有热血沸腾积极参加战时工作的爱国青年,也有籍战争来投机发财的汉奸,有主战派,有主和派,也有和战皆主派……总之,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在一定程度上,作者的确是把抗战爆发后上海社会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行动给描绘了出来,替那壮烈的三个月的历史作了一个轮廓的记录。
丘东平在抗战初年就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一个连长的遭遇》以真实有力的笔触,正面描绘了连长林青史在日寇强大炮火面前主动出击,英勇歼敌的崇高行动和坚毅性格。作者曾亲身参加上海“八一三”战争,目睹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壮烈场面,对实际战斗有较深切的感受,因此,无论是弹火纷飞的战场图景,直插敌阵的曲折遭遇,都在作品里得到逼真的表现,这在当时是颇为难能可贵的。小说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它的悲壮的时代色调。它一方面反映出战争初期人民奋起抗战、慷慨悲歌的感人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国民党军政当局的腐败无能及其与全民抗战形势的尖锐矛盾。主人公林青史他的荣获战功的连队没有被日本侵略者击败,却在上司命令撤退的过程中遭到覆灭。《一个连长的遭遇》是我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整的一篇反映淞沪抗战的文学记录,待日后再介绍给各位博友。
四、丘东平、骆宾基、曹白的报告文学
将上海“八一三”战争血与火的战斗实况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首先当推丘东平。他在当时抗战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篇战地特写和通讯,如《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借一个女难民之口,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上海市民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也表现了上海市民不甘屈服,在敌人屠刀下奋起自卫反抗的壮烈图景。再如《第七连》和《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两篇,则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背景上表现了国民党抗日军队下层军官和士兵的爱国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在对日作战中仓促应战、武器装备恶劣、士兵缺乏军事训练等导致战争失败的不良现象,揭示了国民党长期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恶果,使这些作品中弥漫着战争失败的浓重的悲剧气氛。
带来上海战争的战火硝烟的,还有写报告文学很活跃的作家骆宾基。他在《大上海的一日》报告文学集里收有《救护车里的血》、《在夜的交通线上》、《难民船》、《一星期零一天》等七篇报道上海军民英勇抗日的作品,还发表了著名的战地报告作品《东战场别动队》。这篇报告写了作者亲自参加过的上海郊区一支由工人与学生自愿组成的别动队的故事。这支队伍刚刚组成就仓促投入战斗,激烈的征战,严峻的考验,战争的炉火把钢与渣区分得清清楚楚。平时军纪不严的一些工人队员在生死关头表现得坚定勇敢,而平时夸夸其谈的个别知识分子,关键时刻有的胆小怕死,有的临阵叛逃。作品写得很有战争气氛。
曹白在抗战初期写过报告、散文集《呼吸》,其上集《呼吸之什》主要写作者在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后参加难民收容所管理工作时的见闻和感受。《这里,生命也在呼吸》一篇将开口猪猡、闭口猪猡的电影院主对难民的苛刻无情与难民们不愿“光是吃吃睡睡”、要求上前线的行动作了对照。《在死神底黑影下面》记叙了敌机的轰炸、困苦的环境如何使难民们终日处于朝不保夕的惊惶生活中。《在明天……》抒写了难民收容所里纪念“九一八”六周年的富有特色的场面。《“活灵魂”的夺取》揭露和抨击了一些人争夺难民收容所管理权,把难民当作获利的手段来对待的可耻行径。这些作品情节很简单,有时只有几个片断的生活场景,却饱和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人至深。
至于淞沪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残缺不全的现状,我想大致有两个原因吧。
一是当时战局紧迫,时势动荡,不少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作品,由于一些报刊杂志的流失已无从寻觅。可能至今还存世的报刊杂志上的有关作品,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挖掘整理。这两天看到一则消息令人感动。1937年8月8日,在卢沟桥事变后的一个月,中国军队发起了“足以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的北平南口战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口战役却鲜为人知。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武月星与杨若荷两位教授,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到南京、上海、日本等地潜心收集有关南口战役的资料,到战役旧址实地考察,走村串户访问目击者,终于使收录大量原始档案荷研究资料的《南口战役》一书出版。我们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和锲而不舍学术精神的学者了。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这些文学作品大多是急就章,作家既缺少深入的生活实践,作品也未经过多少艺术加工。往往热情有余,深刻不足,为抗战服务的精神十分可贵,而反映现实的深度较差。因此,真正内容充实、热情饱满、艺术上比较成功的作品并不多见。如我在文章中涉及的不少作品,大多数未被编辑进作家的文集,更未被列入作家的经典作品,可能就基于以上原因吧。然而,我想:这些作品毕竟一定程度上强烈而鲜明地反映了淞沪抗战轰轰烈烈的时代气氛和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抗战初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时局和各种人群的抗战态度,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学史料价值,是否可以采用出专集的形式予以出版和收藏。据我所知,国家设有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依我之见,反映淞沪抗战的文学作品当然可以列入扶持项目。
我期待这一天,让淞沪抗战文学作品不再残缺不全,让人民英雄地下有知当含笑瞑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