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angsu.d0086.com/SLM/nanjing/TLM/lishui/bskk/tsqgimages/200691895252.jpg
(此图片摘自网络)
正是江南梅雨季节。
从南京城区出发时,天气还阴阴的,到溧水时突然天降瓢泼大雨。再到天生桥景区时,老天似乎很照顾我们,雨又小起来了。四周雾濛濛、湿漉漉地,一片寂静冷清。
今天,可能天雨的缘故,偌大的景区里就只有我们旅游团一行人。由于团中有老有少,大家便放弃了雨中漫步的雅趣,乘坐景区观光车爬草坡,穿竹林,不一会儿就到了天生桥。
站在天生桥上人工搭建的木桥向四周望去,不禁为这江南罕见的荒蛮壮观的景色所震撼。我游览过长江大三峡、小三峡,眼前的峡江是无法与它们相媲美的,充其量只能算微缩版而已。然而,我还是为胭脂河的剽悍大气深深吸引。
你看!这胭脂河,就像被一把巨斧从天而降猛劈一刀,两岸峭壁蓦地闪躲开来,让出一道江水奔涌而来,穿山而过。胭脂河上,有一巨石凌空而架,横跨两岸峭壁上,这就是当年开掘河道时巧妙设计的“天生桥”。真所谓“一线流水劈山过,两岸绝壁天生桥”。
此景区在中华民族建造人工河的历史上曾有过一段了不起的创举!
一为河。此河乃是人工开凿。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初建明朝时,为沟通江浙漕运,组织数十万民工,在长约七公里多的花岗岩山岗上向下开凿一条深约三十余米宽约二十多米的河道。工程之艰辛可想而知。崇山侯李新和众人一起用最原始的办法干成了一件伟大的工程。他们在岩石上凿出石缝,将麻丝嵌入,浇上桐油用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时泼上冷水。就这样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开裂,加快了工程进度。李新带领民工们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原本遥遥无期的工程,焚石凿河十五华里,终于使胭脂河上接石臼湖,下连秦淮河,成为当时一条重要漕运河道。
二为桥。此桥乃是天生之桥。据记载,在开凿胭脂河时,民工们“以巨石面留为桥,中凿石孔十余丈,以通舟楫,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实际上,称为天生,亦乃是人工所至。在人工运河上留石为桥,实是当年工匠们的创举,可惜南桥早在1528年崩塌,仅余北桥。现存天生桥长34米,宽9米,石桥横跨两岸,构成“长虹卧波”天然美景。像这种在人工运河上留下巨石而成的天生桥,国内仅此一座。
(摄于溧水胭脂河,画面为天生桥,石桥上铁桥为现今的人行桥)
因为下雨,泥泞路滑,我们只能小心翼翼沿着公路观赏胭脂河。依稀可见两岸岩石呈现出赭红色,古人把它比喻成女人用的胭脂,故将此河称之为胭脂河。居高临下看河水,似乎觉得黑黝黝的不够清澈,空气中隐约还有一股类似当年上海苏州河污水期间的臭味。一打听,原来是南京水务部门见这几天雨水充沛,便下令秦淮河排污。于是,秦淮河中的污水便通过胭脂河排泄到石臼湖。故而,我们原先打算乘坐小游艇畅游胭脂河的旅程也因此取消。得此信息,一行人议论纷纷,游兴顿减。我面对高山流水,只得对河长叹!
此行,余有三叹焉。
一叹此桥,久藏深山无人知。
久居江南,南京是到过多次的了,可溧水天生桥、胭脂河倒是没怎么听说过。实际上,溧水胭脂河天生桥景区是南京新四十八景之一——凝脂沉霞,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都是很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只是前些年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景区较小且旅游项目不多,故来者甚少。现在交通已大为改善,从南京城往南约50公里,车行不到一小时便可到达。2001年,当地开始斥资重新扩建,逐渐吸引八方游客。不过,此景点久居深山,还是游客稀少。这与有关方面宣传推介不够和景区缺乏整体规划开发有关。
二叹此河,胭脂本是鲜血染。
据传,明初开凿胭脂河时,参与民工有数十万之众。施工中,死亡人数逾万。其工程量和死伤者大大超过修筑明长城。史载,李新开凿胭脂河石岗段时,“役而死者万人,太祖微行至,立诛之,以报役死者。”(拿李新开刀以平息民怨,实在是皇帝老儿的阴毒之招)至今天生桥河东岗阜之下,尚有万人坑遗址,即当年役死者丛葬之所,今名荷花塘。游胭脂河,凭吊遗痕,缅怀先人,自有感慨万千。
三叹此景,污水凝脂不堪游。 
(摄于溧水胭脂河,河水明显发黑)
在这篇文章里,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一幅景区较早的图片,看胭脂河水是明净清澈的。从网上其他同地的照片看,亦如此。同时,从景区的特色旅游项目——游艇畅游胭脂河来看,平时的河水应该是清澈的。然而,现在我拍摄的胭脂河照片中,河水明显发黑。这是因为胭脂河每年总有几次承担了为秦淮河排污的任务,就如一个美丽清爽的少女,总要被迫几次去披上肮脏不堪的衣裳一样。我们传统的河道清污方法,总是净了此河脏了彼河。秦淮河干净了,胭脂河臭了,石臼湖脏了,直至污染了太湖水系。我一直弄不懂,为什么不下决心建造清污设施就地清污呢?国家就缺这些钱吗?如此重复污染之法不能改变,中国江河清净之时何日可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