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114
  • 关注人气:61,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评汇编(5)——年俗文化是博友热心的话题

(2007-03-07 22:06:02)
分类: 随笔杂谈

    自从写博以来,也写了几篇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文章。

    一篇是由于单位同事们关于冬至夜日期之争引发的对冬至风俗的感想——《冬至何以成了“鬼节”?》。

    一篇是二○○六年即将过去之夜有感而发的文章——《元旦——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节日》。

    一篇是春节前写的文章——《今天,这些春节风俗还在吗?》。

    一篇是元宵节引发的应景文章——《〈红楼梦〉中看元宵风俗》。

    以上文章发布后,引起了博友们的很大兴趣,大伙纷纷点击评论,煞是热闹。如《冬至何以成了“鬼节”?》一文由于被编辑置于新浪博客首页,点击率于我来说是破天荒地达到近七千。可见,博友们对年俗文化的话题是很热心的。

    如对冬至是否传统风俗中的“鬼节”,博友们争论很热烈。

    “古老的风”说:“在我们家乡有“冬大过年”的说法,这里的冬就是指冬至,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而所谓的鬼节则是指7月14日,把冬至当作鬼节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东边有雨”说:“可能是搞错了吧,十月初一是鬼节,离冬至远着呢。”

    一名匿名的博客说:“中国的“鬼节”不是农历的7月15日吗?这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事实了。”

    另一名匿名的博客说:“广东这边冬节基本就是当成过年来过的,吃汤圆,一家人一起吃饭什么的。我们叫小过年。至于什么鬼节,第一次听说。”

    还有一名匿名的博客说:“只知道冬至要吃饺子,鬼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吧。”

    有些博友则认为冬至是否“鬼节“各地有不同风俗。

   “思梅”说:“照民俗角度去计算,我国有许多个鬼节,至于哪个正宗没有定论。每个地区都是以祖上传承而定,在江南仍以冬至为准的。”

    “月亮偷不去”说:“风云千骑降,草木一阳生——真好。春天不远了。冬至在我们湖南岳阳仅仅是一个节气。农村里的老人们才会提起:哦,今天是冬至呢。立夏时,我们这里农村有个说法:立夏不喝汤,走路YANG(平声,意思是“没劲”)呀YANG。”

    “无恙”说:“是呀!原来只知道七月十五是鬼节,没听说冬至是鬼节的!不过现在人们生活好过了,不忘祖先,纪念一下,给心灵一种慰籍,也没什么不好!”

    对元旦的的概念,博友们也有些自己的认识,虽然对我文章有些误读,但表现了这些博友对中国年俗文化的较深的了解。

    一位博友说:“我是唯子,正好浏览到这儿,不好意思,要为你作一点纠正。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元旦”和今天我们所用的元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实际上你已以考证了:“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但你忽略了一个问题:一岁节序指的是“阴历(也就是农历)”中的开首节气,所以,中国的元旦就是春节的大年初一。因此,学者说:“元旦是个尴尬的节日。从名字上讲,它是中国自己的节日,但从立法上讲,它却又是个从西方引来的洋节。”“它既不像西方宗教节日那样有文化内涵,也没有中国自己的传统东西,所以老百姓不会重视它。它存在着先天的缺陷。”我认为这位学者说得有道理。”

    不少博友对年俗文化的研究给予了肯定。

    “Charles”:说:“了解了解传统,传承千年的文化自有它的道理。”

    “莲子不谢”说:“好,很有些学究气。”

    “北大荒耕夫”说:“习俗还在,内涵在变,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此。再一次向关注我博文的博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有兴趣以后继续与博友们探讨有关年俗文化的问题。

    至于对于年俗文化,我的态度是:“风俗是人类生活历史的一种沉淀,它既堆积着民族的高尚品德和智慧,也传承着封建糟粕和陈规陋俗。今天,我们要保留先人的精华,去除迷信的糟粕。让我们今天的生活色彩不要那么灰暗,而是更加明丽。”(摘自《冬至何以成了“鬼节”?》

    “传统的风俗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些迷信迂腐的风俗已经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有些积极有益的风俗则被赋予了时代科学的涵义呈现出新的风貌。透过这些风俗的展现,在喜庆欢乐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怀,看到了人们对爱与亲情的留恋,看到了人们对民族道德良知的召唤。”(摘自《今天,这些春节风俗还在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