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学者眼中的三十年代上海人

(2007-01-25 21:25:41)
分类: 读书杂谭
    拿上海人说事儿,一直是网上不衰的话题。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上海想当上海人,成千上万的人又痛骂上海人,真是个想不透的社会现象。我是一个上海人,而且是一个老资格的上海人,但也是一个有度量的上海人。对所有关于上海的议论,都以一种宽容甚至欣赏的心态对待之。或许是一种“阿Q”精神:议论总比冷落好吧。
    今天,我也要说一回上海人,这是读了一本书后的突发奇想。
    这本书叫《西潮与新潮》,作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蒋氏赴美留学深造近十年,曾任北大代理校长、校长17年。《西潮与新潮》是作者“亲闻”“亲历”的自传,具有相当丰富的史料价值。其中,作者对上海和上海人作了一番颇有见解的描述和剖析。
    作者离开祖国九年后从纽约坐邮船回到上海。他感慨地写道:“上海已经变了。……上海已经追上纽约的风气了。”其时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上海的许多街道比以前宽阔平坦,百货公司、高等旅馆、屋顶花园、游乐场、跳舞场都比以前多了好几倍,年轻女孩子已剪短头发,而且穿起高齐膝盖的短裙,到处可见年青妇女穿着高跟鞋“笃笃”地急骤走过。同时,上海在本世纪最初十年里,由于治外法权曾使上海成为“革命思想和革命书籍的避难所和交换处。”“进化论和民主思想的种籽最初就散播在这些绿洲上,之后又随风飘散到中国各文化中心”。“在民国十年到二十年间,上海及其附近地区的工业曾有急速的发展。”上海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的金融中心”。
    紧接着,作者以其细腻而又形象的笔锋刻画了当时上海人的五等“群像”。
    第一等人物是居住在上海的外国商人和资本家。他们是上海的贵族阶级,“他们自大、无知、顽固,而且充满种族歧视。……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赚钱。”
    第二等人物是这些洋人的中国买办。“他们像洋主子一样无知,也像洋主子一样富足。”“买办阶级很像炼金术士,可以点铜成银,他们的洋主子则点银成金。”
    第三等人物是商人。“他们从买办手中购买洋货,赚了钱以后就汇钱回家买田置产。”“中国商人非常尊敬外国银行里和洋行里的买办。买办们张大嘴巴向洋主子讨骨头时,他们的同胞也就流着口水,不胜羡慕地大摇其尾巴。”
    第四等人物是工厂工人。他们是农村的过剩人口,因为在农村无法过活,便放弃耕作到上海来赚钱,他们是贫民窟里的居民。
    第五等人物是拉人力车的苦力。他们多半来自江北的贫苦县份,是最低贱的一等人。
    作者犀利的笔锋在此展开:“这五等人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般人所说的‘租界心理’,一种崇拜权势,讲究表面的心理。“我们通称这种‘租界心理’为‘海派’”。蒋氏解释的‘海派’,指崇拜财力、武力、治外法权等等权势以及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肤浅庸俗表面功夫。这可能是‘海派’最早的注脚吧。
    接着,作者尖刻地写道:“上海人一天到晚都像蚂蚁觅食一样忙忙碌碌。他们聚敛愈多,也就愈受人敬重。在上海,无论中国文化或西洋文明都是糟糕透顶。”上海人和外国人“有一个共通之点——同样地没有文化;也有一个共同的谅解——敛财。这两种因素终使上海人和外国人成为金钱上的难兄难弟。”“你刮我的银,我揩你的油。”
    平心而论,作者对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上海人群的分析不无偏颇,由于时代和立场的局限,对当时上海人的分析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譬如对商人的分析过于笼统,对工人的分析很不准确,对占上海人口很大比重的小市民阶层没有触及(可能把小商小贩都划归到商人里去了)。但因为这种群体性格的批判,是所谓对“劣根性”的批判,主要针对群体性格的“恶”的方面的批判,故不能苛求它的全面、辨证。作者对当年上海人“劣根性”的批判,就是对所谓的“租界心理”的批判。“租界心理”有各种解释,作者在这里把它精辟地归纳为“崇拜权势”和“表面功夫”,应该是入木三分的。
    时至今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当年“租界心理”所表现出来的追求权势,金钱唯上和讲究表面,肤浅庸俗的思想和行为,还或多或少地羁绊着上海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上海人当以为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