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落在黑土地上的诗情(二十一)——红花朵朵献英雄

(2006-12-26 20:25:30)
分类: 青春诗语
红花朵朵献英雄
   (唱词)
 
扎红花,系红带,
姑娘巧手引春来。
快快剪,细细裁,
展瓣怒放向阳开。
三月春风来得早,
光荣榜上春一派。
 
红花开,红花摆,
一片敬意深似海。
颂英雄,赞英雄,
红花朵朵表情怀。
上山下乡育新人,
革命路上大步迈。
 
红花开,红带摆,
战士喜迎新春来。
山外山,楼外楼,
壮志更在青山外。
红花朵朵永不谢,
千年万年开不败。
 
红花开,红带摆,
革命路线放光彩。
老一辈,新一代,
大步长征向未来。
边疆大地处处春,
万紫千红香天外。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后记]这是当年为连队文艺宣传队的表演剧写的唱词选段。记得那时零零碎碎写了一些唱词和剧本,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翻箱倒柜才找到这首唱词。虽然现在来看蛮可笑的,但它却带给我多少快乐的怀念。
    当年在北大荒连队,文艺生活极其贫乏。一天干活下来回到宿舍,除了个别知青有收音机听听已让耳朵生茧的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外,大多知青只能聊天侃大山或发呆,最后早早关灯睡觉。那时唯一的文艺活动,除一年仅有的几次电影外,主要就是看连队文艺宣传队的演出了。
    当时每逢过年过节,连部都要组织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知青身上。来自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并非都受过专业训练,但相对当地青年来说,见多识广和文化素质的优势使青年占据了舞台。本人因喜欢舞文弄墨,就被委以“编剧”重任。
    那时的节目来源主要是照搬公开演出的歌曲、舞蹈、朗诵、曲艺节目和样板戏选段。宣传队的知青回家探亲,就千方百计搜集资料。有的是歌本,有的是唱片。记得我还买过两大本精装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和舞剧《红色娘子军》全套演出本呢。有的节目实在找不到书面本子,我们就围着收音机,一遍又一遍地仔细听,快速记词记谱。至于“编剧”的任务,主要是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连队的好人好事,编写一些歌词、朗诵词等。有时还改编移植一些节目,如把话剧改成大伙喜闻乐见的快板剧,把地方戏改成歌唱剧(改用流行革命歌曲曲调)。如果偶尔为之自己创作一些节目,那就是“大手笔”了。这主要是为参加团部文艺会演而“原创”的。
    在“编剧”的同时,往往会指手划脚去指导排练,这样也就升格为“导演”了;导演导演又会忍不住亲身示范,于是大伙就纵容说:“干脆你来演吧!”于是又“兼职”为演员,扮演了各种正面反面人物。有几次扮演了反派人物后,连队职工和孩子见面不叫我大名反叫戏中“坏人”名字,难堪之余暗暗高兴,有了一种“明星”感觉。
    约在七十年代初期,连队新建了大礼堂。礼堂新搭了舞台,配置了简易的灯光和扩音设备,宣传队也添置了一些新乐器,队员们的积极性很高,演出质量也有所提高。最让宣传队员们兴奋的是观众的热情。每次演出,便是连队男女老少们的“盛大节日”。天一抹黑,大礼堂里已经是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了。随着舞台上节目的变化,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场面煞是热闹。演出后的几天内,大伙还余兴不减,议论着节目和演员的成败。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知青“返城风”渐盛,宣传队知青们的演出热情也逐渐衰减。到七十年代中后期,连队的舞台日见冷落,到大返城前后,舞台已是曲终人散,再也听不到欢乐的歌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