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走了,带着笑声到天堂里去了。
我们这代人,对马季的相声有着特别的感情。在文革中后期,样板戏“一花独放”的舞台上突然响起了马季的声音,一时松弛了人们紧绷着的神经,给当时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了欢乐。顿时,马季的相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那时,我所在的北大荒连队广播喇叭里整天播放着李双江、耿莲凤等的歌曲,当然更少不了马季的相声,有《友谊颂》、《游击小英雄》和《海燕》等节目。大伙简直是百听不厌,知青们还会模仿着说几段呢。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在当年老百姓心目中远在天边的“笑神”,竟然有一天会突然降临在我的身边。
那时约在一九七六年春天吧(当时我没有文字记载,是在查阅姜昆的简介中估摸出来的),当时我借调在师部——宝泉岭农场写农业学大寨材料。有一天,突然听到马季要来宝泉岭演出的惊人喜讯。这是个叫人难以置信的消息,闻名全国而又远在北京的大明星怎么会到偏僻的边疆小镇来呢?后来才知道,起因是为了姜昆。一九七五年,兵团举办文艺会演,当时在我师十六团文艺宣传队任队长的姜昆因相声表演脱颖而出,入选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全国曲艺汇演,结果被当时的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团长马季相中。经过多番周折,姜昆终于被调进京。为了答谢兵团,马季就来到佳木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和宝泉岭演出两场。这个好消息不胫而走,大伙千方百计搞票。因我借在师部宣传处,而宣传处又是管票的,所以得以借光弄到了一张票子。
那晚,师部大礼堂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盛况。剧场里热气腾腾,座无虚席,连走道里也站满了人。马季、唐杰忠的精彩表演获得了一阵阵如雷般的掌声,大伙捧腹大笑,这是在那个年代里久违了的一种由衷的欢笑。演出结束了,但大伙却走不出礼堂了。原来,闻讯而来的农场职工早已把礼堂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了,大伙嚷着要见马季。经有关领导再三做工作也无济于事,而且围住礼堂的群众越来越多,里外人流碰撞在一起,形势紧张起来。经商量,马季爽快地决定加演一场。然而,礼堂容不下这么多观众,只能当机立断把礼堂门前的台阶当作临时舞台,搞一场广场演唱会。
一阵忙碌后,演出开始了。可当马季一上台,顿时广场像炸开了锅一样。前排坐着的观众“哗”地一下子站立起来,争赌马季尊容;后排站着的观众被遮挡了视线,就使劲往前挤。还有大胆的甚至爬到附近的行道树上,有的压断了树枝掉到了地上。情况十分危急,弄不好就可能发生踩踏惨剧。这时,场部警通排战士全部出动,师部领导也在广播里大声呼喊维持秩序,但人多声杂,无济于事。在这危急关头,只见舞台上的马季挺身而出,夺过话筒,广场上响起了大家在广播里熟悉的声音,顿时,嘈杂的人群安静下来。只见马季带着他特有的笑容说:“大家好!我从北京特地来看望大家。大伙说,平时只在广播里听到我的声音,还没见过我的模样。今天,我就请大伙来看看。”马季走到台前,说:“前排的观众,你们看清了吗?”前排的观众笑着回答:“看清了!”马季接着说:“那好,请前排的观众坐下,让后排的观众看好吗?”嘿!真有效,前排的观众“唰”一下全坐下了,后排的观众也慢慢安静下来,广场秩序逐渐恢复正常。马季高兴地说:“谢谢了,我的模样对不起大家,我就给大家说几段相声吧。”广场上马上响起了马季响亮幽默的声音,全场观众笑声掌声响成一片。我想,这可能是宝泉岭农场历史上仅有的一次盛大节日吧。
这件事情,转眼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不知还有人记得吗?可我直到今天,还深深为马季临场不乱、机智幽默的大师风范所敬佩。大师已去,愿您在天堂里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