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我写的一篇《语文教育走入死胡同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学生自由创造和个性表达能力的培养》博文在博客上发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不少博友的评论。
文章引用《文汇读书周报》上《语文的出路在哪里?》中精辟一言:“语文教育走入死胡同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学生自由创造和个性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以自己孩子小学学习作文的经历,谈了当下学校语文教育的弊病。文章最后总结:语文固然离不开其工具性,但更关乎心灵,关乎人在这个世界上智慧地生存,丰富多彩地生存。
博友大多同意我(同时也包括《语文的出路在哪里?》作者)的观点,并借题发挥畅谈了各自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看法,非常有见地。
博友东边有雨说:“其实借鉴一下国外的教学,完全可以走出一种新的路子,好像现在教师的思维已经被固化了,教学大纲也禁锢了个人思维的发展。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大学毕业生,学了很多年的国文,写不了报告,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博友宋瑞锋说:“中国语文教育,有利有弊,应该发起一个大讨论。利弊权衡,这样才能为找到更好的路子。孟母堂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感想,和此文有对比效应。”
博友戈儿说:“怎么说呢,有时候不是老师想要一味的去怎么教孩子,只要老师一指导,基本上每个孩子的思路都会很像,写出来的东西都一味相同。实际上中国的孩子创新能力并不差,可能就是从小的服从教育,从小的听从指导有关系吧。所以,老师有时候也很无奈,再加上孩子的个体差异,有时候让人感到很头疼。实际上为什么在学英文要孩子背课文,抄课文,而学作文,也有死方法,就是背平时经典的课文什么的,就是想让孩子把那些好词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但这一步很难,我们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这一点,同时,也在鼓励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博友周公吐噗说:“
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是最深远的。”
博友孟姜女说:“语文好学又难学,关键是老师怎么疏导,挖掘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枯燥的文字中体会到乐趣。”
博友Rulin说:“ 老师在教学上的方法,对学生的理解及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博友吉普赛部落说:“现在提倡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教育必须结合生活,我认为很好。语文应该是使学生学会爱生活、爱他人、爱自然、语文教学应该是轻松的。但现在对语文的要求太具体,答案太单一,学生又没有和生活有充分的接触,使语文教学走入尴尬!!”
博友蓝鸟的泪说:“没有人愿意接受嚼烂后的食物。学生也一样!他们需要的是参与,而不仅仅是做个听众。我觉得,语文教育重在参与,只有让学生们认为他们爱语文,能接受语文,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才是语文教育的成功!”
博友残天说:“现在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我现在还是学生,对这深有体会,作为一名学工科的学生,喜欢抽出些时间写点文字,但始终不能尽情地书写,原因在于自己手中的笔太笨拙了,我不想把原因归结在初高中的语文学习上,不过它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高考的作文批阅存在很大的弊病.不仅仅是我,有不少的同学都认为高考作文实在水平不高(当然并不是没有好文章,肯定是有,但不是主流),原因在于为了得高分,不得不抒假情,言假意,装出一副深沉样.要是写议论文,更是不得了,屈原,李白,陶渊明……每次都不得不出场啊,他们是`万能'事例,什么观点都能和他们联系上。见笑了,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个学生。”
博友月亮偷不去说:“我只能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无可奈何!”
博友guest说:“道出俺的心声”,“语文教师的自主权有多大?如果受制太大那有多少精力指导学生自由表达”,“做为一名老师,我被感无奈,其实我们又何尝不痛苦,谁来解救我们????”
还有部分博友将语文教育弊端直指应试教育制度。
博友依旧赏新睛说:“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博友刘义忠说:“语文教学脱离实际,多在搞应试教育!”
博友李少辉说:“这样的声音已经在空中飘了数千个日夜,但是显得多么微弱,多少学生因此而退学抗议,有多少学生因此而变成“孔乙己”,又有多少学生因此而奔走四海,空握数张证书,却无一技可施,被诸多企业拒之门外,还有多少学生,虽有诸多本领,却因无证而终碌碌无所为,中国教育的缺失与悲哀,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连同制定有关政策等的人都能体会到,可为什么迟迟不能出台更好的规章制度呢?这也许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博友guest说:“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哀,标准答案是金标准,岂能容得下学生辈们自由发挥?”
博友禾菱说:“教育改革的基础很复杂,牵涉到考试、就业、经济还有人口等诸多问题。如果教育只是和提高全民素质有关系,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多么希望教育当局有关领导能够听听广大博友(包括广大学生、教师、专家和家长)的呼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