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440
  • 关注人气:61,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落在黑土地上的诗情(十五)——梦

(2006-12-06 20:15:30)
分类: 青春诗语
   
 
明明刚刚把岗下,
怎么忽然回到家?
熟悉的门窗熟悉的瓦,
门开闪出好妈妈。
 
妈妈笑,闪泪花,
细细端详看上下:
“长高啦!长黑啦!
再不像当年的淘气娃。”
 
看不够啊憋不住笑,
娘儿俩床前细唠喳:
“三年没回娘牵挂,
三年路长咋走下?”
 
“妈妈呀,在家咱还是嫩白娃,
如今长成黑铁塔。
百里金黄双手画,
儿能挑起一座拦水坝。
 
早春的风沙催我长,
盛夏烈日灼脸颊。
深秋的雨水当汗洒,
隆冬冰雪一肩搭。”
 
“这些啊,娘心放下,
只是惦记缝和纳?”
“哈,边疆有多少好爹妈,
都把儿当作亲孩娃。
 
东家的大娘把鞋纳,
老辈的深情盛不下;
西家的大婶洗衣被,
母亲的慈爱浸衣褂。
 
连长教儿补鞋袜,
红军的针线手中拿;
香风毒雾踩脚下,
革命的传统正发芽。”
 
“交给党娘放心啦,
儿行千里莫想家!”
母亲爱,阶级情,
心头一阵热辣辣。
 
热辣辣,笑醒来,
屋外大雪白花花。
是谁炉前缝补忙,
炉火灼灼窗霜化?
 
啊,老连长,又是他,
欣慰的笑容眉梢上挂。
当年的八路育新苗,
延河水浇开迎春花。
 
不是家,胜似家,
革命到哪哪是家!
疑是梦,不是梦,
边疆处处有妈妈!
 
一九七三年四月八日
 
   【后记】我三十年前写的《梦》,是一篇描绘知青温馨生活的诗歌。以今天的眼光审视,它是一篇没有真实反映历史事实的虚假的童话。
    一九六八年毛泽东“一二·二二”指示后,全国出现了上山下乡高潮。仅当年全国上山下乡城镇知青就达200万人。到七○年,全国已累计有573万知青到农村落户。如果说,前三年知青为大势所裹挟还表现出一定积极性的话,到了七一年以后,情形就发生了变化。七一年全国计划会议确定当年计划招收固定工144~155万人,招生资源包括下乡两年以上的知青。七三年四月,国务院下发了下乡知青参加高考的意见,同年七月又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张铁生事件”。七三年末,因招生、征兵、招工、提干及其他原因转回城镇的知青已达400多万人。这时,全国各地的上山下乡知青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谓的“扎根农村”、“扎根边疆”理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七二年返回城镇长期不归的下乡知青不少于10万人。
    这种情形在我当时的生产建设兵团也已有反映,所以当政者发起了一轮轮“扎根”宣传教育运动。《梦》便在此时写出,虽当时未被报刊发表,但今天想来还是非常内疚的。是自己浑然不觉,还是有意作秀,或两者兼而有之,有待剖析。但我们这一代人“听话”、“跟风”的人格缺陷无疑是问题的思想根源,而且至今还在左右着我们大部分人的言行。这是中国的悲剧,而这场悲剧至今仍在上演。
    《梦》描绘的知青温馨生活是假的,然而又有一些真实可言,这就是当年农场的老职工对知青无私的宽容和爱护。就我所在的连队而言,老职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东北籍当地人,大部分是山东籍移民,还有一部分是五十年代屯垦戍边脱下军装的四川籍老兵。他们文化水平很低,但纯朴憨厚,坦率豪爽,是他们像亲人一样善待了我们各地知青,无论从劳动上还是生活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至今回想令人感动。这就是近几年来不少返城知青相隔三十多年纷纷自费结伴回到边疆连队探亲的原因。
    评论一首诗是难的,评论一个人更难,而客观科学的评论一个逝去的年代那就更是难上加难。历史说明,这往往要从评论文学作品着手,知青作品不少,但好的少;知青题材作品评论也有,但好的更少。中国的知青题材是个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期待专业和业余的、年长和年少的文学家们深入其中,挖宝不止,能有佳作呈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