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看了上海一家不大不小的报纸上一篇不大不小的文章所引发的。
这篇题为《博客“实名制”——对闲置博客说不》的文章本意是阐明博客“实名制”的理由,然而短短的篇幅却讲了不少所谓“草根”和“精英”的事儿。本来,对所谓博客“实名制”问题不甚感兴趣。(据最近报道,有关方面即将推出后台实名前台匿名的博客实名制方案)我一介初涉“博海”的“草根博民”,反正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走到那算那吧。但该文关于“草根”和“精英”的说法却引起我的不快,按捺不住想要说两句。
该文称:“有人认为,现在国内博客号称千万之众,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不多。一方面,网上99%的博客,没人知道博主身份,内容真伪难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众多社会‘精英’的博客,包括专家学者、新闻记者、企业家等,他们的作品、思想、见识,被那99%的大多数匿名博客覆盖了。而事实上,这些精英博客对社会而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又称:“现在有关部委正在酝酿实行博客实名制,一旦实施,‘将改变博客原来的草根味儿,使国内博客更加精英化。’”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严肃的带有根本性的话题——博客的精神是什么?网上众说纷纭,各执其辞。但有一条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自由、自主、共享、互动。真是由于这种精神加上网络的普及,才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网民加入。由此,可以说博客是大众的乐园,是“草根”的天地。
大众之所以爱博客,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当今媒体的不满。
不客气地说,眼下不少新闻媒体包括文艺刊物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刊登的内容不受大众的欢迎。同时,大众的作品又很难发表。当然,这方面的原因很多,有言论的开放度原因,也有稿件审阅的标准原因,等等,还有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原因——“关系稿”原因。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不少大大小小的报刊,其作者几乎每期雷同,除了所谓的专栏作家外,署名者也就是那么几个人(包括所谓的业余通讯员)。产生这些原因的情况很复杂,而利益驱使则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厌倦了这些“潜规则”,不少爱好文字的人们远离媒体投奔博客门下。在博客的乐园里,他们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当然,博客世界不是世外桃源,同样也会受到媒体“潜规则”的影响。)
同时,大众之所以爱博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喜欢博客中“草根”身上散发出来的“青草”香味。当然,眼下名人博客的点击率高于“草根”博客,但按点击总量来说,“草根”肯定远远超过名人。而且,一些“草根”也开始成长为“名人”,其点击率逐渐逼近名人。纵观“草根”博客,内容的丰富超乎想像,真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大众参与的互动性,除了看别人的,自己的言论和作品还能得到各种程度的展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博客大花园中的一花一木一草,这是多么诱人的世界!所以,我敢说,博客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大众化文化的最鼎盛时期。此话,毫不为过。
当然,博客是一个“草根”和“精英”共存同赢的世界。从未见过如今这么喜人的景象,“精英”和“草根”在博客上平起平坐,互尊互动。“草根”可以到“精英”那儿小坐,毫无顾忌地评头论足;“精英”也可以申请到“草根”圈子里占上一席之地,和“草根”盘坐喝茶唠唠磕。“草根”可以向“精英”学习其渊博专业的知识,“精英”也可向“草根”了解民意,吸收大众取之不尽的养料。在博客园中,既可以沏上一杯谈谈的清茶,又可以冲上一杯浓浓的咖啡;既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青草香,又弥漫着浓郁醇厚的咖啡香。这是多么活泼而又和谐的世界。为什么要人为地、行政化地割断“草根”与“精英”的天然联系呢?为什么又要生硬地制造“精英”高居“草根”的局面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