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年前写的《梦》,是一篇描绘知青温馨生活的诗歌。以今天的眼光审视,它是一篇歪曲历史事实的虚假的童话。
六八年毛泽东“一二·二二”指示后,全国出现了上山下乡高潮。仅当年全国上山下乡城镇知青就达200万人。到七○年,全国已累计有573万知青到农村落户。如果说,前三年知青为大势所裹挟还表现出一定积极性的话,到了七一年以后,情形就发生了变化。七一年全国计划会议确定当年计划招收固定工144~155万人,招生资源包括下乡两年以上的知青。七三年四月,国务院下发了下乡知青参加高考的意见,同年七月又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张铁生事件”。七三年末,因招生、征兵、招工、提干及其他原因转回城镇的知青已达400多万人。这时,全国各地的上山下乡知青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谓的“扎根农村”、“扎根边疆”理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七二年返回城镇长期不归的下乡知青不少于10万人。
这种情形在我当时的生产建设兵团也已有反映,所以当权者发起了一轮轮“扎根”宣传教育运动。《梦》便在此时写出,虽当时未被报刊发表,但今天想来还是非常内疚的。是自己浑然不觉,还是有意作秀,或两者兼而有之,有待剖析。但我们这一代人“听话”、“跟风”的人格缺陷无疑是问题的思想根源,而且至今还在左右着我们大部分人的言行。这是中国的悲剧,而这场悲剧至今仍在上演。
《梦》描绘的知青温馨生活是假的,然而又有一些真实可言,这就是当年农场的老职工对知青无私的宽容和爱护。就我所在的连队而言,老职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东北籍当地人,大部分是山东籍移民,还有一部分是五十年代屯垦戍边脱下军装的四川籍老兵。他们文化水平很低,但纯朴憨厚,坦率豪爽,是他们像亲人一样善待了我们各地知青,无论从劳动上还是生活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至今回想令人感动。这就是近几年来不少返城知青相隔三十多年纷纷自费结伴回到边疆连队探亲的原因。
评论一首诗是难的,评论一个人更难,而客观科学的评论一个逝去的年代那就更是难上加难。历史说明,这往往要从评论文学作品着手,知青作品不少,但好的少;知青题材作品评论也有,但好的更少。中国的知青题材是个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期待专业和业余的、年长和年少的文学家们深入其中,挖宝不止,能有佳作呈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