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福州闽都风情乌石山乌山图片艺术摄影铃铛家园旅游 |
乌山(乌石山)
[四]
“天香台”
从山的东南麓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
岩石被三棵榕树(三友榕)围抱,构成特殊景观。
>
“道山亭”
顺台阶再行数十步,就是“道山亭”。
此亭也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
当时他还约请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领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作《道山亭记》。由于曾巩文章的张扬,道山亭更驰名远近。
现正在维修,该片是铃铛在维修前三个月拍摄的。
>
“天章台”
从“道山亭”沿石岗西下,至“天章台”。
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诗句的所在。
篆书“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跃于石上。
上面就是“道山亭”了,正在维修,可以看到搭手架。
>
过天章台上霹雳岩,此石长达 9米,中分两半,做露一隙,
据史载,唐嗣圣年间,有一高僧手持《华严经》在此朗读,
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为室,高僧遂宴坐其间”,霹雳岩由此得名。
在霹雳岩不大的石上有六段不同的年代不同字体,不同内容的题刻。
附近岩石上有明朝林延玉的楷书诗刻,以及草书“寿”、行书“旧涛园”。
“霹雳岩”之一
草书“寿”、行书“旧涛园”
>
“霹雳岩”之二
岩石上有明朝林延玉的楷书诗刻
>
“摩崖石刻”
>
“摩崖石刻”
上面是“黎公亭”,是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黎鹏举的,也正在维修之中。
>
“饮风”石,岩壁上有清代画家广陵禹隶书“饮岚”两字。
上面是“先薯亭”,也正在维修之中。
“先薯亭”是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陈振龙原籍福建长乐,迁居福州。早年往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当地发现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充粮食,就想方设法将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抚金学曾的帮助下,试种推广。当时福建正逢饥荒,番薯的试种、推广,使人们度过了饥荒。金学曾还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番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
“天门”
“先薯亭”下有一条小路,两石夹峙于路两边,叫“天门”。
>
“武”字石
>
古寨遗址
>
“清冷台”
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门”,
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长官-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建。
清冷是静肃的意思,意在勉励自己为国家干事。可是他说归说,做归做,
时常宴乐其间,早把清冷抛之九霄云外。任职数月,他便身败名裂,
亭台也随之倒塌。只有楷书镌刻“清冷台”留存至今,的确是极大的讽刺。
>
利用双修节假日,靠着我的这辆摩托车,在福州城内外到处转悠,
走走、停停、看看,使我能拍摄到了这么多的精美照片。

.......................................................................
本站今日起将继续推出“闽都风光 -
乌山”系列原创摄影作品,谢谢各位关注。

本站已于2008年1月2日建立“铃铛家园”博客圈,欢迎您的加入。
请点击这里加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