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走、停停、看看 - 姑苏行(二十五)

(2007-11-08 07:25:19)
标签:

旅行/见闻

苏州

景德路

城隍庙

民治路

万寿宫

图片

艺术

铃铛家园

 
姑苏行(二十五):“城隍庙”和“万寿宫”
 
    城隍庙位于景德路94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横四直图》碑)。
    苏州城隍庙宋元时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传为三国东吴周瑜宅址)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景德路今址。历经明弘治、嘉靖、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仪门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庙之东西两翼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分别创建长洲县城隍庙、吴县城隍庙,左右对称,合成一大建筑群。两县庙亦多此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于同治六年。
    1958年以后,城隍庙被用作工厂,府庙若干配殿、附房以及西侧吴县庙,渐被拆除改建,后部寝宫于1983年5月失火烧毁。现仅存府庙仪门、大殿及东侧长洲现庙部分殿宇。
    仪门面阔三间12.7米,进深七界7.4米,单檐歇山顶。左右壁各有清代碑石一方。大殿由前后两殿组成,中间贯以穿堂,平面呈工字形,俗称工字殿。前殿面阔五间26.23米,进深七界11.58米,脊高约8米,单檐歇山顶。当中三间台基向南延伸为月台,台上建卷棚顶抱厦三间,与前殿形成勾连搭屋顶。前殿四周檐柱置额枋,架平板坊,施一斗六升丁字科,承连机和檐桁。檐柱、步柱间连以廊川、夹底枋。正贴步柱与后步柱间连以夹底枋,上坐斗三升拱两朵承大梁,梁上复坐斗三升拱两朵承连机和金桁,前后金桁间置山界梁,上设斗三升拱一朵托连机承脊桁,饰以山雾云。殿柱粗壮,左右檐柱及后檐柱承以覆盆础加鼓式。明间金柱石板雕缠枝艾叶卷草,前檐柱石板作皮鼓状,上下各雕鼓钉一圈,鼓腹前后雕螭首衔环,左右雕花鸟。殿前部抱厦梁架间尚存苏式彩绘。前殿与后殿通过二步五架卷棚式穿堂过渡,连结成为整体。穿堂宽度与后殿明间相等。后殿面阔五间22.24米,进深七界10.3米,脊高约7.92米,单檐歇山顶,木构梁架与前殿类同而规格略小。四周檐柱下为覆盆式石础,金柱和脊柱则在覆盆础上加素面鼓形石。
    工字殿及仪门因长期被用作厂房、仓库,失于维修,梁架结构虽无大损,但原配门窗全失,屋顶亦已破漏,遂于工厂迁出后,于1984年至1985年实行保护性维修,基本上恢复了殿宇原貌。1995年,将阊门外原宝莲寺大殿移建于工字殿后的寝宫遗址上。
    城隍庙头门(已毁)前临街原有明代牌楼一座,四柱三楼,石柱木构,网形牌科结构甚精。市文管会于1963年8月主持大修,可惜1964年即被有关部门以“妨碍交通”为由拆除。
    长洲县庙尚存仪门、正殿及楼两进。正殿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建,同治六年修葺,硬山顶,面阔三间12.7米,进深10.85米,有翻轩、彩绘。壁嵌嘉庆二十年《城隍庙碑记》一方。
    城隍庙工字殿是全国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明初城隍庙古建筑之一,也是苏州唯一的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早期殿堂建筑,工字形布局亦颇具特色。
    《三横四直图》碑,在城隍庙工字殿后殿西次间前檐墙上。碑身高1.6米、宽0. 8米,碑座高0.3米、宽0.9米,清嘉庆二年立。正面镌《重浚苏州城河记》,载嘉庆元年八月至次年五月,吴中官绅商民募捐筹款,全面疏浚苏州城内河道始末,由江苏巡抚费淳撰文,王文治书丹,刘恒卿刻石。背面绘刻苏城河道图,显示以“三横四直”七条贯穿全城的干流为主的河道分布体系,并以传统的立面画法在平面图上标出城垣及重要桥梁、寺观、衙署的位置,比较准确、形象地反映出清代中叶苏州河道纵横、桥梁密布的水城风貌。图的上部刻有盛林基撰并书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长达1200多字,详述了“三横四直”的起止分合,纠正了方志所载的某些谬误,补充了史书记述的部分缺漏。在图的左下角另刻有附记数行,说明疏浚河身总长、开挖土方量和共费银两数。这一图碑对于研究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重修的“城隍庙”头门
走走、停停、看看 <wbr>- <wbr>姑苏行(二十五)

仪门
走走、停停、看看 <wbr>- <wbr>姑苏行(二十五)

城隍殿
走走、停停、看看 <wbr>- <wbr>姑苏行(二十五)

发一张网络上找到的老照片,原来的“头门”和“牌楼”,拍摄年代不详。

走走、停停、看看 <wbr>- <wbr>姑苏行(二十五)
 
    万寿宫位于民治路15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前苏州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万寿宫即“三宫”之一。万寿宫原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苏巡抚吴存礼创建,原有玉带河环绕。宫内供奉皇帝万岁牌(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谓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若遇帝王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服丧志哀。平时则作为恭迎诏书的处所。
  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年)江苏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俗称旧皇宫,一度为民众社会团体驻地。后因年久失修而日渐颓废,至1949年苏州解放时,宫内建筑仅存残破不堪的正殿及宫门、仪门,东西配殿及两庑等附属建筑均已倾圮,满目残垣断壁,荒烟蔓草,昔日宫殿圣地已沦为流浪汉、乞丐聊避风雨的栖身之所。
  195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着手整修,并将其列为当时三大市政建设工程之一。宫门、仪门、正殿及照壁按原貌修复,并于宫门前移建四柱三间三楼石柱木构琉璃瓦牌坊一座。中路两侧附属建筑则为新建,外观与中路殿宇协调,布局对称合理,大体上仍保存了原有规模。正殿南向,重檐歇山造,面阔五间21.6米,进深14.4米,前有石露台与台基相连。殿宇宏伟,庭院深广,牌楼耸峙,石狮雄踞,仍不失为苏州城中较为完整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万寿宫自1951年起辟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一度改称人民文化宫,牌楼上刻有郭沫若先生当年题写的“人民文化宫”五字。1966年起,万寿宫长年失修。1986年修缮后辟为青年宫。1991年全面修葺,改由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使用。
 
“万寿宫”前的“牌楼”
走走、停停、看看 <wbr>- <wbr>姑苏行(二十五)

“牌楼”的后面,上面有苏州市“人民文化宫”字,前面过马路是“照壁”。
走走、停停、看看 <wbr>- <wbr>姑苏行(二十五)
 
宫门
挂有“苏州市老年大学”的牌子,因为是节假日,没开放,铃铛无法进入了。
走走、停停、看看 <wbr>- <wbr>姑苏行(二十五)
 
发一张网络上找到的老照片,原来的“牌楼”。
照片是51年后拍摄的,因为牌楼是51年移建过来的,
把照片放大能模糊看到大门右边挂着的牌子就是“苏州市人民文化宫”。

走走、停停、看看 <wbr>- <wbr>姑苏行(二十五)

。。。。。。。。。。。。。。。。。。。。。。。。。。。。。。。。。。。

苏州城市不大,道路又不宽,骑着自行车,一天能在苏州转三个来回,
好多景点和私家花园又在小巷小弄中,靠着我的这辆代步车,
在姑苏城内外到处转悠,走走、停停、看看,非常方便,
使我能拍摄到了这么多的精美照片。
走走、停停、看看 <wbr>- <wbr>姑苏行(二十五)
.......................................................................

本站将陆续推出“姑苏行”风光系列摄影作品,敬请关注。
走走、停停、看看 <wbr>- <wbr>姑苏行(二十五)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