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二十一):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和太平天国忠王府位于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西侧,忠王府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是太平天国中后期著名将领忠王李秀成的府邸;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则是我们老乡国际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的杰作,于2006年10月6日开馆。
博物馆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建筑中还设有影视厅、多功能厅、商场等。
新馆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新馆建筑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的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形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
屋面上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取代了传统的灰瓦,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被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新馆建筑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玻璃屋顶与石屋面在相互映衬中,不仅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使处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太平天国忠王府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现为苏州市博物馆。
太平天国庚申十年(清咸丰七年)四月二十三日(1860年6月2日),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军事领导人、1957年被封为忠王的李秀成,与另一位重要将领英王陈玉成,率领太平军第二次大破清军江南大营,随后挥师东征,攻克常州、苏州、嘉兴等地,之后,他便以苏州为中心,在苏州、常州一带建立了太平天国的“苏福省”,同时开始在拙政园旧址上兴建忠王府。李秀成曾在忠王府正殿内召集太平天国诸王举行军事会议二次,指挥太平军进行大规模的武装革命斗争。
太平天国忠王府建筑群雄伟壮丽,错落曲折。后来把此处作为衙署的江苏巡抚李鸿章,曾感慨忠王府是他“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忠王府建筑的风格是属于江南小巧琳麋型的,与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截然相反,营造一种“小桥流水、山石花卉”的氛围。它主要包括公署、邸宅、花园等部分。忠王府正殿高大宽敞,北有穿廊连接后轩。正殿、穿廊与后轩平面呈“工”字形,合称为工字殿。在公署建筑中,至今还保存着400余方隽秀的梁枋彩绘,9幅生动的壁画,正殿门窗上有精细的龙凤纹窗格等艺术珍品。
忠王府最后部的花园,也就是拙政园,邸宅位于公署的左右两侧,至今仍保存得很好。
从忠王府和博物馆都能进去,里面是相通的,两个景点一张门票,门票20元。

博物馆新馆大门,由于铃铛去的早,尚未开馆接待游客。

位于“东北街”上的博物馆外景

“太平天国”忠王府,图片上左边就是“博物馆”新馆。

“太平天国”忠王府大门

“博物馆”、“忠王府”街景

“忠王府”门口街景,往前150米左右就是“拙政园”,路到底就是娄门了。

新馆门口的古井,原在居民家中,为开阔大门口视眼,这里的民房拆了几间。

“忠王府”前面的河流

新馆前面的河流


古码头,桥为“周通桥”。

拍摄一天后回家,又路过,新馆即将闭馆,工作人员在打扫卫生。

晚饭后又出来拍了一张夜景

。。。。。。。。。。。。。。。。。。。。。。。。。。。。。。。。。。。
苏州城市不大,道路又不宽,骑着自行车,一天能在苏州转三个来回,
好多景点和私家花园又在小巷小弄中,靠着我的这辆代步车,
在姑苏城内外到处转悠,走走、停停、看看,非常方便,
使我能拍摄到了这么多的精美照片。

.......................................................................
本站将陆续推出“姑苏行”风光系列摄影作品,敬请关注。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