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平江路小桥流水人家图片艺术铃铛家园 |
沿观前街往东穿过大儒巷,就进入平江历史街区了。苏州人把平江历史街区看成是古城缩影,这个北起白塔东路,南至中张家巷,西起平江河,东抵内城河和古城墙,占地只有0.4平方公里的区域,却集中了城内最密集的河道、桥梁和水巷,还有大量的为文物重点保护对象的明清旧宅、寺庙和道观镶嵌其中,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绝美佳境。有位于平江路卫道观前16号的卫道观,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初名会道观,始建于元初,清嘉靖二十年(1541)更今名,此后历经修葺,现存建筑为中轴线上的山门、玄帝殿、三清殿、后殿以及西华堂、西庑等。礼耕堂潘宅,位于卫道观前七号,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潘麟兆,安徽人,经营茶叶、丝绸、人参等商品,出入于我国东北及印度等地,因经营致富,定居苏州。住宅座北朝南,左右五落(五路),前后六进,占地6700余平方米,规模庞大,体现了清盛时期宅院的艺术风格。
前几年从网上看到苏州平江路拍摄的几张水巷照片,照片拍出了平江路特有的风貌,使我倍感亲切!照片勾起了我对平江路的记忆,让我想起了平江路的更多,更多……
去苏州平江路,最好是阴天,将雨未雨。还最好是穿平跟的软底鞋,男士最好是圆口的布鞋,因为现代皮鞋的硬底在街石上发出的“咯咯”声,会惊动历史。是啊,平江路太古老了!苏州太古老了!与苏州同时期建成的几座古城,如洛阳,开封,太原,成都,绍兴等,大都已发生了变迁,有的原址已经湮没,有的一再迁移。惟有苏州古城,经历两千五百余年沧桑,迄今仍然屹立在原址上。上世纪中叶以来,迭经现代都市工业化的冲击,苏州古城已不是完璧,然而,在古城残损的肌体上,平江路依然有着相对完好的框架结构,依然保存着古城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此,平江路近年来倍受众人瞩目。
我幸运之至,生与斯,长与斯,平江路是我的出生地。我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都是在平江路渡过的。门前的平江河,在我童年时代时,河水清澈,水里有鱼,是我经常戏水和游泳的地方。我的家就住在平江路最北段上,靠近华阳桥。我熟悉平江路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在牙牙学语,蹒跚欲步时,我就已经知道平江路保吉利桥堍边大饼店里的油酥大饼是平江路上最好吃的,每天吵着要外婆领我去买来吃。我小时候最喜欢听外婆讲故事。外婆还是平江路上的老居民,在我出生之前,外婆已经领着我母亲在平江路居住了三十几年了。从外婆那里,我知道了平江路上各具千秋的文化名人故居,听说了纽家巷里有清代状元潘世恩的居所,苏州人叫它“太傅第”,其中有一只厅堂因形状象一顶纱帽而得名叫“纱帽厅”(曾经一度改成书场)。知道了卫道观前内还有一座三清殿,因其规模小于观前街的玄妙观,而被成为“小三清殿”。当然,外婆不是万宝全书,平江路上也有她不知道的事,譬如平江路上的胡厢使桥是苏州古城内仅剩的七座拱桥之一,是平江路上的“双桥”(即胡厢使桥与唐家桥),历史要比蜚声中外的周庄“双桥”早四百年,这些需要经过历史学家考证的古迹外婆是不会晓得的。而我,每天从它们身上踩过更是不以为然。
外婆是在她八十多岁那年走了。她最终也没有能看到我长大成人。外婆走的那年,我正在苏北农场里,没能见上她最后一眼,她也没有能看到我后来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为此我深感遗憾。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后,因为远离了家乡,我对平江路有了一种新的感觉和新的发现,我从平江路依河临水的幽静小巷里,从粉墙黛瓦的庭院中,感悟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真切含义。平江路上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影像,我从一扇扇半掩半开的门扉里,更了解了苏州人是如何的精打细算,如何的会过日脚,这些看似平常的风土人情,深深地影响着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给了我无数启迪和灵感。后来,在福州安家了,各种杂事多了,不知所措的忙起来了,过年过节回苏州看望父母,看望姐妹,也是候分掐数的,我竟成了平江路上的匆匆过客,心中不免有了一些失落,多了一份牵挂。终于,在十来年前,我到了平江路上中张家巷的戏曲博物馆,有了一次再度亲近平江路的机会。然而,平江路上熟悉我的那些阿爹好婆都已经相继作古,街上碰到的人全都是面熟陌生,过去沿街一门二踏的人家,受到时代大气候的影响,纷纷破墙开起了店,买的物事五花八门,狭窄的街道变的十分喧嚣,平江路人事两非了。我的家所住的房子也因房地产开发而被拆了,从华阳桥到潘儒巷这一百米的路段,盖起了公寓,与平江路老街极不协调,心中甚是惆怅,担心哪天平江路象干将路一样不复存在,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为此,每年春节放假,我都会带着家人回苏州老家,着急地领着家人在平江路上走街串巷,去参观现存的人文古迹。历史就是历史,它那因时代久远而产生的魅力是其他无法替代的,平江路以它深厚地文化底蕴再次感染了又一代人,看到平江路正被这个高科技时代的少年接受并热爱,我甚感欣慰。
2005年国庆长假,我照例又领着家人回了苏州,再游平江路。看到了南段一条已经修缮整新、但仍保持古迹的平江路以及平江街区的支路别巷,犹如一条条文化长廊,正以自身的耐力,在喧嚣纷杂的潮流面前,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自己的朴素与原真,从而愈加显现着宁静和恬淡。而正是这种宁静和恬淡,映现了苏州古城的本色,成为苏州古城的缩影,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绝美佳境!
“平江路”最南端接“干将路”

平江河

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的“思婆桥”

双眼古井
只是离平江河不到一米的距离,井里的水严格讲应该叫“河水”了。

“寿安桥”

位于“平江路”支巷“郝长巷”巷口,2004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雪糕桥”,桥上的建筑原为“观音庙”。

“雪糕桥”后面

街道

被保护起来的古井


位于一支巷内的“儒石园”

位于“混堂弄”内的“控制保护建筑”,应该也是一大户人家的宅第。

街景

发现这块“石头”,看情景应该是上图石牌门上的“物品”。

“太傅第”后门,正门在“纽家巷”,该处现为“平江客栈”。
铃铛好奇问了问服务员,答复一天的住宿费标准间为598元,
打折后是多少钱就不知道了,因为铃铛本来就没想入住。

一条支巷内的骑街“阁楼”

古民居,现为茶楼,走累了可以进去泡杯绿茶小坐会儿(收费5-10元)。
铃铛到这里拍摄时才早晨7点多,所以茶楼尚未营业,门还是关着的。

支巷“卫道观前”巷口,
此处原为“礼耕堂”住宅的一部分,房子什么时候拆了就不得而知了。

“礼耕堂”潘宅正门,现不对外开放,只接待“外宾”,铃铛是“内宾”么。
和“看门的”(就坐在窗户里面)商量了半天,还是没让进去参观。

“朱马交桥”,河边道路正在整修,有点杂乱。

古井,原来在民居内的,现道路加宽后就在街上了。

“胡厢使桥”

双桥:“胡厢使桥”(左)和“唐家桥”(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来一张“双桥”的夜景

站在“胡厢使桥”上看“胡厢使巷”

“胡厢使巷”巷口的葡萄树(据说也有百年历史)和“三吴亭”

站在“胡厢使桥”上往北看“平江河”

古民居

古民居和街景

街景

游船

古码头,位于“保吉利桥”边。

站在古码头看“汪氏涌芬义庄”

“汪氏涌芬义庄”

站在古码头看“汪氏涌芬义庄”

位于“白塔东路”的“平江路”路口(南)

位于“平江路”北段的一钟塔,住房现为“如家快捷酒店”。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