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苏州阊门外姑苏第一名街山塘街图片艺术铃铛家园 |
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的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长卷(也称《姑苏繁华图卷》),画了当时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画的就是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市井景象。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也把阊门、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是个水乡,河道多,桥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山塘街又是一条典型的水巷,河上装载着茉莉花、白兰花及其它货物的船只来来往往,游船画舫款款而过。这里的房屋沿河有石级,妇女们就在河边洗衣洗菜。那时有些商贩还摇着小船在河中做生意,卖米、卖柴不消说,还有卖点心、小吃、油盐酱醋的。住在楼上的也不须下楼,只要用绳子把盛东西的篮子吊下去,就可以买到你需要的东西。
山塘街一向为历代文人墨客和朝野名士所钟爱,曾留下了许多吟咏之作。而清乾隆帝对山塘街则是分外青睐,他写的诗中,直接提到山塘的就有9首。1761年乾隆在太后七十大寿时,特意在北京万寿寺紫竹院旁沿玉河仿建了一条苏州街,而这条苏州街就是以山塘街为蓝本的。1792年,乾隆帝又在御苑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万寿山北建造了一条苏州街,也还是山塘街的翻版。这两条苏州街后来在战火中被毁,1986年在颐和园又重建了苏州街,使七里山塘的风貌再次重现于京华。
山塘街已经经历了1100余年的风雨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多次整修。特别是1985年,苏州市政府在尽可能保持原来风貌的原则下,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现在我们去苏州虎丘游览,可以乘汽车前往,而我以为若能沿着山塘街缓步而行,将可尽情领略到江南水乡和苏州街巷的特殊魅力,同时也是一次现实与历史的对话,这必然是别有一番风味!
新建的“山塘胜迹”牌楼和“渡憎桥”,出阊门后到山塘街的必经之地。

在“山塘桥”边的“御碑亭”,亭内石碑上有乾隆皇帝的“山塘寻胜”字迹。

山塘桥

“七里山塘”起点,由于铃铛去的早,好多商家尚未开门营业。
(说明:早晚时间段是可以骑车通行的)

站在“新民桥”上看山塘

站在“通贵桥”上看山塘(远处的桥即“新民桥”)

沿“山塘河”两边的民房(现均为商铺)


过街骑楼

山塘河(远处为建在河上的廊桥)

幽静的山塘早晨
正中的桥是“通贵桥”,这里是山塘街的一条支巷。

山塘河上的一条支流,铃铛所站的位置的河流已填埋了,左边即“玉涵堂”。

站在山塘街对岸看古戏台

黄包车(在古戏台边)

古戏台(每天这里都有“苏州评弹”弹唱)

苏州商会博物馆

“通贵桥”

绕到后面小巷内拍摄到的“廊桥”


站在“星桥”上看山塘河,这里可以看到远处的“虎丘塔”。
由于照片改小,您就只能看到一个灰点了(河正中房顶上)。

这就是“星桥”了

街景(左为“控保建筑”)

在“陕西会馆”遗址前的一只“看门”的石狮,另一只不知去向。

“观音阁”

“丁公祠”右边的石牌门

“丁公祠”正门

“丁公祠”左边的石牌门

“控保建筑”,被民居所包围的石牌

山塘河边的石牌门,此处原为码头。
(铃铛的代步车也抢了镜头了,呵呵...)

山塘河的支流“野芳浜”上已断裂的“野芳桥”,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何不修复呢,这只有向苏州文物局去要答案了。

“普济桥”


离“普济桥”不远处的一座石桥,在山塘街对面的支流上,桥名不知。

五人墓

山塘街尽头的“西山庙桥”,虎丘出口处右100米处。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