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课异构(评课篇)

(2008-03-21 23:45:0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明天补写)

 

 

听完课我有一个困惑,于是在与以前的同事交谈时,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事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内心是矛盾的,他也没有明确的观点的。而我则认为在字里行间作者明确的表明了他的看法。两个人的看法存在着差异,但那种极欲想知道谜底的愿望便缠绕在我的心间。

评课开始了,教研员沈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共鸣,他说:评课简单上课难。这我深有感触,自己课上不好,但每次参加培训时,我总会评课,是想把心中的不解和困惑说出来一起探讨,这对于自身而言也是一种成长。在沈老师极其鼓动性的话语之后,我几欲想评课了,但是如今的我,没有了原先在外市评课时的冲动了。短暂的沉寂之后,有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先发言了,按照惯例他先讲了开课教师的优点,然后提出了一些他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并谈了如果在自己的教学中,他准备如何教学。由于对这位评课老师的观点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及还有先前的困惑,于是在又一短暂沉默之后,我不自觉地说了起来:各位老师大家好,在坐的蔡老师(第二位上课的老师)知道我的个性,我有想法,就一定要表达出来,虽然这篇文章我没有上过,但我还是想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在第一位老师对第一堂课评的三大优点的基础上,我还讲了另两个优点,老师在朗读指导、教态、课堂氛围、教学思路、知识的落实上,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我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既是同窗,我相信她不会怪罪于我的唐突的)

1、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

2、两个教学目标都没有落到实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两个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是不全面,我们只有从字里行间中整体的把握作者的情感,而不能仅凭一二个语句。而第二位老师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句进行赏析,虽然学生有些关键句没有找出来,但是相对而言,这种方式,更能使我们比较全面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观点。

3、第二个目标是: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但是在课内,这个目标根本没有涉及到,而是作为课后的练笔。

4、问题的设置与教学目标不相切合。品读课文中的第3小题(想像蚂蚁与那树告别时,会互相倾诉些什么?)与第五大题(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置那树?)的问题的设置,偏离了教学目标,在问题的设置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第3小题中是否可以设置为:几年后环境恶化,人类开始忏悔,可以写一段话表示此时人们的感受,从而进一步表明作者的感情。

作者的观点在行文中已经很明确,在落实第二教学目标时,是否可以举一些事例:比如如今政府花大量的财力去治污,其实告诉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中,最终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如果这样,目标达成了,也更升华了主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